依托创新工程,建设有守有为的高端智库
编者按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七路大军”之一,社会科学院系统历来重视自身资政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自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各地社科院更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改革体制机制、增强资政能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山东社科院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今年2月6日,继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之后,山东社科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并以此为抓手建设中国一流新型智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近一年过去,山东社科院的“创新工程”与智库建设取得了哪些突破,实现了怎样的成效,总结出何种心得?本版专访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为智库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寻求答案。
记者 :唐书记您好。如何切实发挥好社科院智库功能,尤其是做好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一直是道有待破解的难题。您曾经说过,社科院智库建设,必须与“创新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今年2月,在您的主导下,山东社科院正式启动了“创新工程”。请问,“创新工程”为何势在必行?
唐洲雁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要素、主要功能等有清晰认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具备的八个基本要素和五项功能。对照分析,社科院这一智库主体优势突出。作为专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社科院系统有实体性研究机构、有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有一批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以及国际合作平台等。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较为突出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
具体到山东社科院来看,新型智库建设一起步,就面临体制机制方面的三大障碍:
科研经费等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体现智力成本,经费开支不规范;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科研成果评价和绩效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不适应实际需求,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人员老化问题突出。
要破解以上难题,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的“创新工程”成为我们的最好选择。为此,我们借鉴中国社科院的成功经验,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了山东社科院“创新工程”。
记者: 在“创新工程”启动仪式上,您曾经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这串数字意味着什么?近一年来,这些构想的落实情况如何?
唐洲雁: “一二三四五六”,展开来说,“一”是实现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智库这一总体目标;“二”是采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三”是推进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三项重点领域的改革;“四”是强化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数字信息化、精品成果四大支撑;“五”是发挥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五大功能;“六”是探索建立准入制度、退出制度、报偿制度、配置制度、评价制度和资助制度六大创新机制。
经过前期筹备,7月3日,26个创新团队全部签约,创新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总结起来,落实情况主要有以下突出亮点:
在科研管理改革方面,通过成立创新团队,创新科研组织方式,设立了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第一批确定的16个重大支撑项目,既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又包括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还有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
在人事管理改革方面,建立了创新岗位人员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团队内设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和研究助理三个层级,打破了过去职称、职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首批创新团队成员中,不少副研究员被聘为执行专家,一些研究员却被聘为研究助理,另外还有一些正高职称的人员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创新工程。
在经费管理改革方面,采取“开前门堵后门”的方式,在绩效支出中设置了创新报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同时加强经费管理,建立起统一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支付,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创新工程经费合规合法合理使用。
记者 :改革成功不成功、创新见效不见效,关键要看成果,看这些改革对我们资政研究、实力提升的贡献程度。在这方面,有什么事实可作证明?
唐洲雁: “创新工程”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激发了全院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近一年来,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我们对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研究的课题优先立项,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多份研究报告得到省领导肯定。我们开展的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各课题组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一部分研究报告提交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打造精品成果方面,我们推出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山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面面观”》等著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们在中央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0多篇,及时发出山东声音,扩大了我院在社科理论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资政启民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接连主办了第二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新型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研讨会、首届华东智库论坛、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论坛”“全国社科院系统中特理论研究中心年会”、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国际高层论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增强了山东社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辐射力。
“山东智库联盟”的建立,是我院智库建设取得进展的一大标志。该联盟于7月15日成立后,接连举办了多场“泰山智库论坛”,与潍坊市人民政府、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地市政府、研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美国兰德公司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研究合作备忘录。依托创新工程的体制机制,我院与省社科规划办联合设立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专项”,山东智库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优先立项。
为更好地适应省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需要,我们利用实施创新工程之机,成立了山东省情研究院,全力打造省情数据库。现在,山东社科院乃至山东省历史上第一次由学术单位主导和主持的年度性、跟踪性大型调查——“山东经济社会综合问卷调查”已圆满完成。今后,省情院还将开展“山东省城镇化政策绩效评估”“山东省老龄化和养老政策调查”“山东省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山东省公共部门行政绩效”等专题调查分析,聚焦社会转型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舆情信息动态。
记者: 从您对已有成绩的盘点中可以感觉到,山东社科院已对未来发展有了自己的设想。具体说来,您对全院创新工程和智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何计划与展望?
唐洲雁 :我们要在总结近一年创新工程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创新工程的制度设计日臻完善,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在此基础上,要利用创新工程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省内智库研究资源,做大做强山东智库联盟,共同开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协同创新专项研究,以山东智库联盟研究基地为依托,开展联合攻关,推出精品智库成果。
创新工程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既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回应好群众关切,又要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谋划务实有效的重大支撑项目,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决策水平。
在智库水平提升方面,要重点加强特色智库建设。结合山东社科院研究优势,重点加强对海洋经济、国际儒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省情数据建设等领域的建设。比如,山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基础扎实,海洋经济文化研究有30多年历史,成果丰硕,与国内外海洋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有能力建成独具一格的特色智库。
要集中力量推出重大成果。结合我院研究专长,在今年成功推出“山东社科院文库”的基础上,重点打造“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文库”“20世纪80年代中美邹平调查文库”等特色文库,逐步积累形成“当代齐鲁文库”,形成有全国影响的研究和学术品牌。
记者 :以创新工程为抓手,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这是社科院系统的特有路径,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一路走来,您对此有何心得体会?
唐洲雁: 我深切感受到,创新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心无旁骛、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创新工程实质上是体制机制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科研管理、经费报销制度的瓶颈,激发创造力,调动积极性,从实施效果来看,成效显著。
创新工程以成果为导向,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其制度设计强化了精品意识,突出了质量导向,加大了对精品成果的激励力度,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与此同时,必须加大考评力度,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
创新工程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要课题、要经费的传统模式,创新工程的制度设计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果。
要实现创新工程的目标任务,良好的学风是保障。创新工程不但要有创新的体制机制,也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要切实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注重发挥每位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严格遵守科研规范,杜绝各种学术不端。
总之,“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理想,都迫切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成果来支撑科学决策。我们山东社科院一定要抢抓机遇,依托创新工程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决策、有守有为、引领发展、具有山东特色和齐鲁气派的高端智库,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决策咨询服务产品,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谱写山东新型智库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