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海洋经济发展
3月16日,首届海洋经济文化高端论坛在青岛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形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2018年3月16日,首届海洋经济文化高端论坛在青岛举行。(张元思 摄)
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形势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趋势日益加快,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也在不断调整本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山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明宝认为,我国对海洋问题的认知、利用、经略的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总体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表示,发达国家以高质、高值产品占据产业链高端,抢占竞争制高点,并通过掌握的关键材料、部件和核心技术,长期控制国际市场。深远海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开发海洋的强势投入点。欧美、日本等国在世界深海勘测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已经形成全球价值链。我国急需技术创新,突破瓶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努力在国际海洋产业价值链体系中提升地位,抢占高端。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戴桂林表示,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行长周期深度调整,中国自身也面临经济增长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阶段。发展“向海经济”、加快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可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支撑和引领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陈明宝称,这是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海洋发展新形势、深刻把握国内海洋经济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为统筹推进陆海经济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支撑。在与会学者看来,未来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关键性技术研发,着力提升海洋探测及研究应用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乃胜表示,从国际上看,当前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要靠海洋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代替投资拉动。
目前海洋产业技术难度高、产业风险高、海洋产业需求品种多,但是批量小,难以吸收产业部门投入大量的产业化资金形成规模效益。在潘克厚看来,科技创新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比起其他行业,海洋产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更明显。
陈明宝提出,在加强对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加强现代海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全面升级,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以沿海大省山东为例,潘克厚建议,强化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领支撑产业转型。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继续支持现有海洋科教机构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各种海洋科技平台。
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据统计,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8.4%,但战略新兴产业比重仍然较低。
李乃胜表示,全世界范围内,海洋传统产业逐渐转向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比重越来越少。因此,海洋产业要实现三个大的转变:第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二,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第三,从劳动密集型加工变成自动化、智能化加工,也就是从生产方式上彻底转变。
在潘克厚看来,实现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海洋产业机构急待优化,新兴产业所占比例极低,因此,首先就要实现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而科技创新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同时,还需要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海洋产业之间的协调,提高海洋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保证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戴桂林认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海洋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在统筹区域协调、城乡一体、陆海联动和减排节能绿色发展方面均具有带动作用。未来在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支撑下,海洋经济的质量效应将不断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海洋生态效益将明显改善,海洋产业动能转换体制机制也将逐步建立,从而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论坛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山东省海洋经济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承办。 (文/张杰 张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