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机制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

11.01.2016  09:57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同时强调,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对下一步如何通过创新投入机制来补齐农业基础建设短板明确了目标和路径。

  近年来,在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水比重下降等硬约束下,何以实现连续丰收?关键就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的跨越。以水利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提速,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以农业机械为重点的耕作方式加快变革,打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也标志着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刻,必须加快补上这些短板。这本身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否则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了。现在,耕地红线的意识基本建立起来了,但不少地方中低产田数量仍然较多,这既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增产的潜力所在。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重数量,也要提质量,更要优布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同时,要统一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还要优化布局,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

  “有肥无水望天哭”,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一条就是大兴农田水利。目前我国在农田水利方面欠债很多,必须将其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既要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也要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更要通过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田间渠系配套。同时,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

  农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要加快构建“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格局。“顶天”就是瞄准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实施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立地”就是坚持产业和市场需求导向,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

  要补齐短板亟需加大投入。“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从这些话语中,能够看出中央对于三农加大投入的决心。但解决好投入问题,不仅要在增量上想办法,更要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重点是要在整合涉农项目上和创新投入机制上下功夫。当前,调整结构、优化存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存在巨大空间和潜力。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支持。其次,要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把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第三,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分散在国土、农业、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建设项目资金打包,统筹推进实施。第四,要探索不同层级整合涉农资金的有效方式,既发挥中央部门宏观指导职能,又充分调动地方整合项目资金的积极性,让地方能整合、敢整合,同时,还要管好资金,坚决防止贪污腐败。

  当前财政收入偏紧,但社会资金总体宽裕,随着其他行业投资机会和效益降低,农业农村逐渐成为前景看好的投资高地,对于弥补农业资金供给短缺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引导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创新农业农村投入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协同投入三农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