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大队:艰苦,却不辱使命

16.11.2015  16:28

  十几年来,在贫穷、疾病、战火、埃博拉肆虐的利比里亚,到处都有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他们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绿色迷彩服,脚踏黑色作战靴,穿梭在利比里亚条件最为艰苦的偏远地带,行进在暴乱冲突的最前线,为利比里亚的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重要贡献。

  营地设在首都蒙罗维亚的运输大队是中国维和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团)唯一一支运输分队。中国官兵用车轮承载着利比里亚战后重建工作的生命补给线,他们将青春献给国际维和事业,彰显着“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中国军人风貌。

   维和,不止在战场

  早晨5时30分,在蒙罗维亚郊区的运输大队营区里,随着运输大队大队长王成立的一声“出发”令,分别载有12吨油料的两辆运油车和一辆护卫车在夜色中出发了,副大队长赵健带领头车走在最前方。而此刻,20多名战友早已分列两队站在营区门口,行军礼为他们举行欢送仪式。紧接其后,送水的、拉石子的、运污水的10多辆大型运输车相继开出了营区。

  “尽管是执行常规任务,但战友们这么早起床为我们送行,让我心里暖暖的,”34岁的驾驶员魏兵说。

  已经是3岁孩子父亲的魏兵是第18批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大队的一员。他当天执行的任务是为位于蒙罗维亚190公里外的联合国邦加营区运送油料。像魏兵一样,12年来,一批批中国维和运输大队官兵风雨兼程、攻坚克难,每天出动30多台车辆为联合国驻利固定执勤点运输物资。

  在利比里亚长达10多年的内战中,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国公路坑坑洼洼,旱季尘土蔽日,雨季泥水横流。11月正值利比里亚雨季,一夜暴雨过后,市区主干道积水有时漫过一米多高的卡车车轮,道路两旁是熙熙攘攘的早市,车辆只能以低于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通过泥水坑洼路段,短短十几公里的路程,在这样的天气里,却要用一个多小时。

  车辆驶出市区后,绕过沿途塌方路段,一路小心地前行着。在狭小的驾驶室里,战士们准备了开水、饼干、馒头和几个简单的凉菜。由于路途遥远,道路崎岖不平,有时执行任务要花费十几个小时,午饭、晚饭时点回不到营地是常事,每次出长途任务卸载完物资后,战士们就在路边停车,吃起自备的干粮。

  晚上8时45分,经过约15小时颠簸,任务车辆安全返回驻地,上百名官兵敲锣打鼓,列队欢迎。“每次出去执行任务就像上战场一样,任务官兵一回来,大家就像迎接从战场凯旋的英雄一样,”运输大队副大队长赵健激动地说。

   艰苦,却不辱使命

  利比里亚地处赤道附近,西南濒大西洋,属热带气候,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据统计,世界上85%的传染病都不同程度在利比里亚存在,疟疾、埃博拉、艾滋病在当地都属易发高发传染病。联利团按照每人每天消耗的热量来配给饮食,维和部队每月在规定的热量单位内订货,土豆、洋葱、胡萝卜等有充足供应,但新鲜蔬菜却难以保障。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中国维和官兵主动作为,在营区内开辟菜园,种植新鲜蔬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维和价值观。

  运输大队一级 医院 院长孙炳臣说:“当地卫生条件恶劣,蚊虫、蚂蚁、毒蛇横行,这在我之前的20多年工作生涯中都没有遇到过。”

  为确保“打胜仗、零感染”,随队医务人员每天不定期巡诊,药箱中的常备药有六七种是防蚊消暑药。“官兵出现不适,对执行任务是一种冲击,疫情随时有可能发生,这也是一种挑战,”孙院长说。

  艰苦的条件也加深了战士们之间的情感,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情也许就是身体不适时上铺兄弟拿出来的一碗方便面。“身在异国他乡,没有谁远谁近,在国内感觉不出来,在这里感觉到都是亲兄弟!”29岁的二中队水分队战士田阳说,“伙食重复性大,战友出车辛苦回来,吃不好饭不舒服,关心一下,送温暖比什么都管用。”

  在运输分队,战士们都有不一样的烦恼,他们有的推迟婚期,有的放弃攻读士官学校,有的家里父母生病住院,甚至家人去世也未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但每位战士都牢记“运输任务是中心,安全工作是重点,服从命令是天职”。

  自2003年中国在蒙罗维亚部署维和运输大队起,已有18个批次共9697名官兵执行此项任务,运送物资110余万吨,安全行驶1500余万公里。

  中国维和官兵认真履行联合国赋予的各项职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正如联利团行政总监休伯特所说:“中国运输兵纪律严明、素质过硬、训练有素,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为利比里亚持久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标题【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运输大队:艰苦,却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