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夯实增绿工程基础

23.02.2016  00:21

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实施三年增绿战略部署后,利津县高度重视,狠抓造林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为全县三年增绿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德大铁路、济东高速和疏港高速利津段绿化需流转土地6020亩,目前已全部完成流转任务,并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一、广泛宣传引导,营造流转氛围


总结多年的造林经验,影响树木成活和保存的重要因素在于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前提基于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为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垦利县利用三年增绿动员会、村书记座谈会、宣传车、明白纸等形式,深入宣传三年增绿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目的意义、操作程序。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零距离接触群众,用荣乌高速建设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向群众宣传土地流转的长远利益,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群众从内心深处愿意流转、放心流转。同时,制定了宣传方案,县电视台在《利津新闻》前设置了长期固定口号“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建设绿色生态利津”,并在《利津新闻》开设“2016增绿行动”专栏,在县电台开设“生态立县,绿色利津”专栏,集中播出各乡镇长、街道办主任的表态承诺及全县三年增绿政策解读等内容;县三年增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编发增绿工作简报,通报各个乡镇街道土地流转进度,推广流转经验;在县内重要交通路口设立大型固定宣传牌张贴三年增绿宣传内容,印发2016年增绿宣传年历2万份,起草了20条增绿宣传口号,发放到各乡镇街道、村庄、学校和企业,张贴横幅、粉刷标语200余条,在全县上下营造起了全民关心参与和支持增绿工程的浓厚氛围。


二、抓住关键环节,规范流转程序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垦利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抓住五个关键环节,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土地流转。一是征求民意关。土地流转前,深入进行民意调查,积极与群众沟通,形成共识后再行商定土地流转的具体事宜。二是土地整合关。由村委会牵头,组织人员对参与流转的土地实地丈量,经过公示后,在地界处设置明显标志和深挖生产界沟,绘制出土地现状平面图,并存档备案。三是合同签订关。先由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委托书》,把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委会,再由乡镇街道与村委会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书》。四是土地租金关。按照当地实际情况,与群众磋商制定土地流转价格。按照“政府统筹、机关干部监督、村干部办理”的模式按时足额支付租金,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五是遗留问题处理关。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对每宗流转出去的土地资料存档备案,一宗一档,长期存放,便于查阅和处理纠纷。对土地上原有苗木等地上附属物,评估后按市场价给予赔偿,确保土地按合同约定顺利流转。


三、精心组织设计,强化支撑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和县三年增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包靠重点工程制度,7名副县级领导分别包靠德大铁路、济东高速等重点工程,加强督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度三年增绿工作,并在县政府常务会、县委理论务虚会和县委常委会上专题研究三年增绿工作。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和街道办主任靠前指挥土地流转工作,明确各项重点工程土地流转任务、时限,倒排工期,压茬推进,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克服县财政困难等实际问题,出台制定财政投入政策,配足铁路、高速、国省道等市级重点工程和县级道路水系等县级工程中的配套资金,以500元/年·亩的标准承担了德大铁路、济东高速、疏港高速的土地流转费;对市县水系绿化用地进行适当补偿,对村庄绿化进行表彰奖励。三是主动请缨,自我加压。在全县三年增绿工作推进中,各乡镇(街道)不等不靠,创新机制,迅速推进,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氛围。盐窝镇、陈庄镇自我加压,将济东高速后两年绿化任务提到2016年实施,使全县最初设计的绿化长度10公里,延长到25公里,增加了2589亩绿化任务。陈庄镇还创新性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将流转期限由10年延长为20年,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合同签订后,由镇政府预支土地流转费,促进了土地流转进度;盐窝镇政府计划对永新河、沾利河、盐罗分干等市县管水系绿化工程流转土地2000亩,元宵节前全部完成流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