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着力点

08.10.2014  13:52

  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尽管农业的“小部门化”是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移,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但粗放经营、面源污染、弱质低效、一家一户小生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扭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未来挑战更加严峻,特别是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更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和谐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了8  项战略性任务,其中第四条就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既是对当前工作的战略部署,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跨入新的质变阶段,是一场深刻变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丰富,范畴庞大,但概括起来,就是“五个转变”: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单产与品质,使农产品生产在保障数量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提升品质,确保安全;二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防灾减灾的能力;三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转变。加快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四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转变。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五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促进农业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但采用什么手段、选择何种路径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资源条件各异,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也不同,因而推进方式与具体模式都具有特殊性。但根本的目的是共同的,即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使农业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轨道。201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可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着力点和重要突破口。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中叶以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技术、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获得重大突破,并进入实用化阶段。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揭开了农业发展历程新的一页,“现代农业”首先在发达国家诞生了。但人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各有侧重,对“现代农业”的界定见仁见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石元春等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学家和农学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背景、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发展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石元春认为:“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商品农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卢良恕则将现代农业定义为:“持续地、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的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建设现代农业作了“六用三提高”的归纳,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最科学、最精辟的解释。  

     

  我国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这一特殊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农业之路。用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构筑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能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基础产业。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抓住“一条主线”,实施“三项战略”,创新“六大体系”  

     

  推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建设是一次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要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整体推进,以进一步实现农业质和量的飞跃。这种变革既包括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包括农业经营方式、组织制度的创新;既涉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涉及农业经济结构、生产力结构的变革与转型升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方略,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重要保障,把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作为根本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低碳为途径,抓住“一条主线”,实施“三大战略”,创新“五大体系”,务实高效加以推进。  

     

  一要抓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条主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既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是农业基础的基础。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要实施农业结构转型战略、农业工业化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农业结构转型战略主要包括实施技术结构转型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转型战略和实施产业组织结构转型战略。实施农业结构转型战略,就是在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技术结构的转型升级;打破传统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的种养业为主、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格局,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组织专业性生产和进行分工协作,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组织结构的转型升级。  

     

  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农业发展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改造和经营,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农业发展中导入资源、环境观念,强调农业生产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融洽与平衡,降低农业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和消耗程度,防治环境污染,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实现资源、人口、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要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农业技术体系、农业市场体系、农业组织体系、农业投入体系和农业政策体系。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坚决打破小农经济的生产格局,树立大产业、大经济的观念,着眼于产业的联动发展,组织区域分工的专业化大生产,着力建设专用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和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形成“市场需求—区域特色—专用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力争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应用。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使农业的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创新农业组织体系,就是要化解传统农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无法组织规模化、专门化、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突出矛盾,从系统化、综合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产权多元化的角度,建立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线”(纵向系统组织)、“面”(区域性横向联合组织)、“点”(产权独立性企业或合作社组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创新农业市场体系,就是要从培育市场主体和建设市场体系两方面入手,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流通和调节作用,又有国家宏观计划间接调控的多层次的发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中心,以农产品初级交易市场为基础,以国家期货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多层次的齐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依据全球化、信息化和交通高速化的新变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大物流中介商业市场网络。整合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集贸市场、农产品超市,建立由农户和企业会员网、商流网、物流网、资金网和服务支持网“五网合一”的现代农业中介商业网络体系,形成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创新农业投入体系,就是要探索建立、完善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国家、集体、农户、企业、外资“五位一体”的农业投入新体制,通过多集道、多形式的筹资、融资,形成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投入体系,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加速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创新农业政策体系,就是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进一步稳定强化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依法自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支持保护,逐步完善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和充实各类风险基金。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不能仅仅依靠农业自身,必须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摒弃单纯的经济增长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新格局。  

     

  作者简介:谢瑾岚(1964—),女,湖南邵东县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所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