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之一。能否顺利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取决于能否顺利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其一,从经济活动类别看,经济体系主要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组成,生产环节构成经济体系的先决环节。从系统论角度看,经济体系包括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产业体系等方面。
其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着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其三,学界通常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含义因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而不同,因国家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笔者认为,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呼应和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类型,并且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相衔接,是专指与当前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它具有先进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等重要特征。
其四,现代化产业体系着眼的是供给侧和结构性,瞄准的是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劳动、资本、技术三要素,认为经济金融化甚至虚拟化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标志。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重走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我国的现代化征程,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大发展,更加依赖经济投入三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不能任由经济的无限制虚拟化,要开发质量更高的人力资源,依靠现代金融给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的血流,追求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上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其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面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特别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十分重大。
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领域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战略任务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战略措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总量问题,但供给侧和结构性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给结构失衡,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金融、人才等资源配置存在“脱实向虚”现象,影响了发展基础的巩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培育更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源是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2%,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相比还不相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显滞后。科技创新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科技与实体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持,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作用,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血脉是现代金融。目前,我国金融总资产已达200多万亿元,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着供给约束和资金配置扭曲的问题,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或在金融系统内空转,产能过剩行业占有大量资金,新兴产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得不到金融供给的有效支持。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止和治理各类经济泡沫,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以现代金融为保障,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风险投资、并购投资、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的实体经济输血功能。
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我国劳动从业人员超过7亿人,其中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人力资源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劳动力资源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科研人员队伍大而不强、高精尖人才相对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脱节等。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育为支撑,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型人才,以人力资本提升弥补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的不足。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协同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拖其他领域发展的后腿,从而影响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水平。只有把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组合起来,以质的适应性、量的均衡性、时间的有序性、空间的聚合性和配合的协调性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总体而言,我国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竞争优势,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但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组合、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的协调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发挥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各类劳动者和人才投身于创业创新的作用。要把科技、劳动力与人才、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协同投入实体经济,注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效应,协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只有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好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才能更多地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