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助学组织"吃不饱" 官方:可共享贫困生源信息

20.09.2014  12:23
  齐鲁晚报烟台9月19日讯(记者 孙淑玉) 19日,本报报道了烟台 民间助学组织吃不饱”,致资助人排长队一事,引起各界强烈反响。烟台官方助学渠道表示,可以将贫困学子信息分享给民间助学团队,打通资助与受助双方的信息屏障。

  齐鲁晚报记者从烟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获悉,截至今年7月10日,募集用于一对一资助、奖励贫困学子的善款达30余万,尽管这一数字远超去年同期,但目前仍有数百名孩子等待救助。

  烟台市慈善总会每年会开展“关爱生命”、“爱心桥”等公益项目,救助因病致贫和因意外致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如果有长期一对一资助,能减轻家里不小的负担。”慈善总会救助部工作人员估计,仅去年和今年就有近90个孩子需要帮助。

  利用各级团委和基层政府组织调查贫困生信息,是烟台希望工程办公室、慈善总会等部门的天然优势,这样既能保证生源,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调查成本。

  “好心人多了,只是信任少了。”针对草根组织资助人“排队”现象,烟台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愿意将孩子信息通过媒体等第三方平台公布,以方便热心人资助,但此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孩子的一些隐私信息。

  “不管是慈善部门或是希望工程的生源,只要义工再次核实,就可以联系对接。”鼎丰助学服务队队长张圆苹说。

  记者从烟台主要助学团队获悉,目前,通过扬帆助学、鼎丰助学及本报爱心平台已被预定出去的学生名额达百余个。“有些爱心企业一口气就要资助10个孩子。”张圆苹介绍。

  得知烟台主要助学组织面临“吃不饱”的情况,招远辛庄小学英语老师刘伟晓致电本报,称愿做一线调查者,为贫困孩子和公益组织“搭桥”。

  张园苹说,“我们不排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信息,对接好心人资助。

  不过,扬帆助学服务队队长薛志伟说,自己曾支持并试图对接相关机构生源,但收效一般,不少好心人婉拒的理由是,“只想亲自将钱送到孩子手中,不希望资金转手”。

  “多种渠道收集受助孩子信息更好,只要保证信息真实就行。”采访中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企业负责人称,时下公益圈内频频爆出丑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参与公益的热情,但只要孩子确实有需要,他依然愿意帮忙。

  鲁西助学组织求烟台同行帮忙

  “我们聊城可以提供贫困学生资源,希望好心人能多帮帮孩子。”看到本报报道后,聊城春雨助学协会负责人潘军致电本报,希望能打通烟台热心人资源与鲁西贫困学子的通道,帮助更多孩子上学。

  潘军告诉记者,成立于2012年5月的春雨助学,已累计资助300多名孩子,目前在捐人数超过200人,但仍有近百名学生等待捐助。

  “如果有烟台爱心人士的联系方式,赶紧帮我们联系联系。”菏泽成武的张劲松一早看到了本报民间助学钱等人的报道,他与成武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们依然在为手头的20多个孩子四处寻求资助。

  “要找困难孩子太好找了,但要为他们寻找资助就费劲多了。”在张劲松的QQ号上,共加了30多个QQ群,基本都是全国各地的民间助学群。

  “前年资助了34个,去年资助了167个,今年已经资助了125个。”已退休的张劲松如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为孩子联系资助上。

  “也和经济情况有关,本地资助学生的人也有,但比较少,多数学生都要靠外地的人来资助。”张劲松说,他的方法虽笨,但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摸着一些门道了。在今年他们帮忙联系资助的125个孩子里,江苏江阴一个爱心组织资助了9个,上海一个组织已资助了12个,还要再资助12个,其余的都是这个爱心团队通过各种途径零星找的。

  “手上还有20来个孩子,帮这些孩子联系好资助,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再去回访一下去年的那些孩子。”张劲松说。本报记者 孙淑玉 尹明亮

  “嫌老爱幼”,民间公益多偏向助学

  记者采访中获悉,百余名爱心人排队资助孩子,无奈爱在栖霞义工服务队只得“分流”,劝说好心人将资源转移到照顾孤寡老人身上。

  “有时刚调查完老人就走了,惹得大伙一阵难过。”扬帆助学服务队队长薛志伟说,刚走访落实了情况,还没等资助人上门就传来老人过世的消息,眼泪流得多了,再接手义工也会犯憷。常年带着团队到敬老院陪老人说话,为老人打扫卫生、按摩,开发区慈善义工队队长林霞认为,尊老是必须的,但老人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慰藉,所需经济援助不多。“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更容易感同身受吧。

  一位常年活跃在公益一线的团队负责人称,助残、助困的项目每年都会进行,最抢手的始终都和孩子有关。本报记者 孙淑玉 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