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我们上过的体育课(中篇)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是体育课,最激动人心的是运动会;
对大多数人来说,体育课意味着青春与热血,友情与竞争,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
当年上体育课的种种感受,温馨的、有趣的、好玩的……想起来,充满快乐,充满回味。
本报《匆匆那年》专题带您一起回忆那些年的体育课,希望以此激发起大众埋藏在心底的健身意识。
印记三: 上世纪70年代
最幸福莫过“城里娃”
出场人物: 警官 体育记者 健身者
今年53岁的冯智亮是一位人民警察,平时的运动爱好颇多,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游泳样样精通。在济南某健身俱乐部里,记者和正打乒乓球的冯警官聊起来,他打开了话匣子。归根结底,他这些运动爱好的由来,主要得益于从小学开始的体育课。
冯警官1970年上小学,当时学校名字叫济南庆祥街小学,现在早已成为历史。“我们那时候的体育课还是挺正规的,日常有广播操、眼保健操,还开设乒乓球、篮球、游泳、跳马、跑步等项目。”他的乒乓球启蒙就是从迈入小学后开始的,“从上学开始,每天书包里都带着乒乓球拍。”据他回忆,乒乓球课从推挡接球开始练,“体育老师把我们分成几组,一组八个人,老师发球我们接,一个个轮换,大约一个学期就都学会了。”
谈到游泳项目,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是奢侈项目,可在冯警官上小学时便开始普及了。“那时候英雄山下有个露天游泳池,我们当时体育课开了游泳后,有大车送接送我们去学习,主要是夏天,权当避暑了,当然大部分还是都学会了游泳。”冯警官说。
1976年,冯警官升入济南第16中(现在的育英中学),生性好动的他依旧是体育积极分子,连体育老师都追不上他。“我记得初一年级第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是刚分来的一个小青年,站队时他训我,我态度不好顶了两句,老师就想过来揪我耳朵,我拔腿就跑,追了我几百米内,老师愣是没追上。”也因为这一跑,他被老师看中,代表学校去参加了当年的济南市中学生运动会,“1500米,我全市第六。”说到这,冯警官乐了。
作为城市里的孩子,冯警官从小接受的是正规体育教育,从他的讲述中就能感觉到。和他同时代上小学的资深体育记者王兴步就有所不同了。生长在临沂某乡村的王老师介绍说,他当时的小学是在村里上的,“学校设在一所土庙里,没有任何的体育设施,也没有体育老师,农村孩子野跑一下就算锻炼了。”
最令王老师印象深刻的体育课莫过于捉迷藏了,柴火垛、田地、树林等都是他们的藏身处,用他的话说,“真想藏起来,一天都不一定能被找到。”像王老师这样的童年恐怕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都有过相似经历。他还讲述说,那时候农村学校都有夏假和秋假,“每年这个时候,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站岗放哨。”这样的课外活动在王老师心中也应该算是重要的体育活动内容了。王老师回忆称,直到他考上初中,走出农门,才接触到了篮球、排球这样的球类项目。
在采访中,对于70年代农村学生的体育记忆,很多人都提到了长跑。生长在济南城郊的姜林成在1976年上初中,他回忆说,那个时侯,我们有使不完的力气。那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累。长跑就是在上学路上练出来的。“由于没有自行车,初中要到比较远的地方上,还不住校,所以当时每天来回得跑10几里地上学。我们一村的伙伴们就这么跑着去,跑着回,想不锻炼都难。”
也因为长跑,姜林成成为班里的体育尖子,每年的运动会,他都是班级英雄。“记得是初一秋季运动会,我得了1500米的第一名。比赛时,全校师生到场助威,除了喊加油,没有别的口号。我冲线后,据说脸是青的,班主任递上一搪瓷口杯的白糖水,我的脸色才由青渐渐变红。”而就因为是儿时的强项,至今,54岁的他还能坚持着跑步。
背景简介: 1971年,“乒乓外交”成功为体育复苏带来契机。从1972年起,山东城市、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秩序有所恢复,但这时的体育课仍以军体项目为主,有的以竞赛为中心,只抓训练,不顾学生体质发展。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学校体育才迎来了春天。
1973年2月,当时的山东体委发出了推行《第五套广播体操》的通知;1974年转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条例,(草案);1975年4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正是颁布后,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启动和实施。
自1978年起,山东各级各类学校的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以达标为重点的课外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制度化和经常化。达标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有70%以上的学校学生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达标热潮席卷了山东大部分中学校园。
1978年,全省各年龄段共有60万学生达到规定标准,获得了证书。证章。
1979年,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这标志着我国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步入了法制化建设和管理的新阶段。
印记四:上世纪80年代
体育课是自由欢乐时光
出场人物:高校教师 体育人 公司职员
步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体育在国人的心目中愈发重要,学校体育更是逐渐走向规范,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新气象。
现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师、棒垒球队教练的彭涛从小就是一个好动的男孩,1982年他在济南无影山小学开启了他的学生时代。前滚翻、后滚翻、跳马、接力跑、广播操等等,总之学校有的体育内容他都是强项。他还开玩笑说,“等到了小学高年级,不允许玩的咱也熟练,沙坑跳远玩腻了,直接助跑就能空翻。当然这得偷偷地进行。”
彭涛的这些常规叙述是很多80年代上学孩子的集体记忆。最让彭涛受益,而且是受益终生的体育课是他所在学校当时开展的一项特色体育项目——棒球。“1982年,我上一年级时老师就说有棒球课,当时也没什么印象,上就上呗。”回忆起当年从小学开始的棒球课,彭涛很是兴奋,据他介绍,练了三年后就在济南参加了一次全国级别的少年棒球赛,“当时拿了一个全国第三吧,可把我们乐坏了。”
小学一个特色体育项目选择,没想到成为彭涛一生的职业,直到后来他考取天津体育学院棒球专业,然后就业选择到山东商职学院担任棒球教练。
像彭涛这样靠体育课成功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回忆起80年代的体育课,都是对那段快乐自由时光的追忆。
广播体操是抹不掉的青春记忆,80年代已经发展到了第六套了,1987上小学的王坤二年级开始接触。“每次体育课老师会教我们几节,学得很快,为了加深记忆,体育老师还会把小黑板扛到操场上,在黑板上把一个个分解动作画出来,为我们纠正动作。后来就是每天上午前两节课结束,先是做眼保健操,随后就是全校大集合做广播操。”王坤回忆说,当时很多伙伴还时常“逃操”,“一开始躲桌子下面,太容易被发现了,改成平躺在两张凳子上,和课桌几乎同一高度,利用桌子打掩护。还有的藏到讲台下面,或以上厕所为借口,躲在厕所里面,等全校解散才出来。”
80年代依旧是城乡差别比较大,很多农村出来的人普遍叙述说,体育游戏、跑步是他们的常见的体育课活动内容。威海市体育局工作者原所强1982年在荣成市上庄镇吕家疃小学,他的回忆中,木质篮球架和水泥球台倒是有,可全校就一个篮球球,几副乒球板。“篮球平时不舍得让我们学生用,打乒乓球我们还用过饭盒盖呢?”
升上初中进城后,原所强老师见识了正规的体育课。除了有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单杠、双杠等设施,还有铅球、标枪、跳箱、体操垫等器材,这些都在体育课上学过、练过,体育老师都是专职的,设有体育教研组。“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场雪后,操场上白茫茫的一片,体育老师兴致很高,就带上我们踢上了足球,我就会跟着球跑,什么脚法、颠球压根不懂。”
在城市学校就读的王佳回忆称,80年代的体育课上清一色的是蓝白或红白条纹运动服,“最好的是梅花牌,就像现在耐克、阿迪达斯一样,喜欢运动的学生都有一套。”谈到学生体育达标,很多人回忆说人人都能达标,因为那时候的孩子体质都很好,小胖墩几乎没有。“哪像现在,连上学放学都得接送,那时候都是伙伴们蹦跳着去上学。而且体育课特自由,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可以尽情地在校园里疯跑打闹,感觉特别快乐,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身体。”
背景简介: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使学校体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逐渐显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1981年,根据教育关于试行《高等学校体质健康卡片》和《中小学体质健康卡片》的通知要求,山东省教育厅决定建立大中小体质健康档案,卡片包括体质和健康检查两个基本部分。
同样是1981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省属重点中学招收初、高中生加试体育和进行视力检查的通知》,其中规定高中生男子测试100米,单杠引体向上;高中女子测试100米、俯卧撑;初中男女均测试60米跑、90秒跳短绳。1982年,省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省、地、县重点中学招收新生进行体育加试和视力检查的通知》。
1983年,山东省在贯彻执行全国《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体育课教学研究,操场开始被列入了中小学校舍改造“六配套”的内容之一。
198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连续四年每年召开一次全省体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一年初开局面,四年卓有成效,十年全面振兴”的目标,对开创山东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5年,省教育厅下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通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1984年至1989年,山东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了1338所,并先后有37所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1989年统计显示,山东省各类学校中有562万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