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我们热过的健身运动(上)
全民健身,一项新的国家战略。这是所有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的利好,也是未来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和发展的福音。从新中国成立后相对单一、传统的健身模式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全民健身潮流,记忆的深处有哪些健身事儿呢?群众体育事业发生了哪些变革?
本报特推出《匆匆那年》专题,从社会体育和校园体育两方面入手,以采访各领域、各阶层人物经历、故事,配以专家点评和山东事记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回顾那些年我们参与的运动项目,从而引起共鸣,激发起大众埋藏在心底的健身意识。
印记一:上世纪50至70年代
职工体育是主流
广播操曾一统天下
标签:广播体操、乒乓球、游泳、篮球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开始,人们的生活就与它密不可分。它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更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岁月的沧桑在高长顺老爷子脸上显得尤为明显,这位1944年便参加工作的济南铁路职工对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广播体操依然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接触最多的体育活动也就是广播体操了,一旦听到广播体操的音乐,很多人丢下手中的工作,总会跟着节奏来上一段。”确如高老爷子所回忆的,在那个年代,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工人、学生随着广播做操,成为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
广播体操是在火热的建设年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是手段,目标是更好地投入工作。你加不加入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不是由你个人所选择的,这是革命的需要。对于许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是一种标志,它提醒着工作,学习时间的开始,提醒人们把自己的身体激活。
不光是广播体操,75岁的钢铁工人张建勋1958年参加工作,年仅19岁,他讲述说,“我当时最喜欢的是举重,当时济南铁厂专门有一个公共场所放着石头杠铃,很多年轻职工都会在闲时去玩。”张老说的石杠铃,俗名“石担”,石头磨成圆形当杠铃,用根练武术的木棍连接,这个东西特别是在农村,上世纪80年代还能经常见到,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记忆。
张建勋老人还记得1967年他参加万人黄河泅渡的场景,“和下饺子一样,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甚至干部、学生都有,这么多年我都没再见过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游泳确实也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皆因毛主席有一句“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海去锻炼”的指示。资料显示,在当时的山东,大众游泳十分普及,特别是在沿海和沿黄地区。
山东是传统武术大省,在建国初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济南太乙拳第四代传人林树基说起他父亲林信斋时谈到,“在济南解放后,我父亲成为济南武当太乙门掌门人,他还任济南市粮业工会主任兼酒业工会代理,在社会上他长年坚持义务授徒百余名,当时习武之风在济南十分盛行。”而不仅是济南,烟台、菏泽、青岛等地亦是如此。
除了以上项目外,乒乓球和篮球这样的球类运动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山东也拥有着雄厚的参与人群,“应该是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健儿的胜利鼓舞中国人拿起了乒乓球拍,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是木制、砖头做成的球台,乒乓球热规模空前。”山东省体育总会秘书处的张宝山如是说。另据他介绍,当时篮球运动也是十分盛行,木质简易篮球架、土场地建了很多,每个工厂,甚至村里都有篮球队,“那时候每到放假回家,都能见到村里的一些退伍军人、教师带动村民一起打篮球。”
嘉宾点评: 山东体院社会科学系副主任 张基振 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群众体育开展经历了创业、波浪前进、曲折发展阶段。所谓创业阶段指的是1949至1957年,党和国家,以及领导人对全民体育十分重视,像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以及后来的游泳号召等都是具体体现。“锻炼身体,保家卫国”也是50年代的健身口号,群众体育被看成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波浪前进阶段是1958至1965,发生在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曲折阶段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期间,1969年后,群众体育形势有所好转,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文化生活极度饥渴的人们开始自发地从事一些体育活动,主要是球类、游泳、长跑,还有一些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直到1973年,召开了全国职工体育工作座谈会,职工体育又逐渐恢复。
山东事记 : 1951年11月,为响应当时全国体总筹委会等联合发出的《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齐鲁大地一股职工体育工间操迅速铺开。以铁路系统、工矿企业、机关等为代表的单位纷纷加入了工间操锻炼热潮之中,而且愈发繁荣,项目很快扩展到了球类,尤其以篮球最为活跃。1954年,当时济南47个工厂的调查数据显示,职工参加体育活动达100至500人的占18.5%,500至1000人的占23.3%,千人以上的占28%。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同年10月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山东省分会系山东社会体育社团在济南成立;次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了山东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由于众所周知的“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大环境影响,自1957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山东的群众体育工作经历了曲折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职工体育仍然是主流,到1979年底,山东举办的各种职工体育活动累计3000余次,涌现出了众多体育先进单位。
印记二: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带来“舶来品”
健身项目愈发丰富
标签:健美、轮滑、霹雳舞、梅花运动服
步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除了广播体操、球类运动等体育活动继续流行外,像健美、街舞、健身操、迪斯科等新型健身活动也传到了国人身边。
健美运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那时候,很多画报上都出现了健美男女的图片,电视里也开始转播一些健美赛事。身材健硕的男子,结实动感的女子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于是“肌肉块”成为当时很多男青年的追求。
“其实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练块’就在国内很流行,根本还没有健美的概念。”山东健美功勋人物、今年67岁的杨新民就是在那个时代走进健美大门的。我本来是走专业路子练举重的,结果由于大环境影响没能完成,1984年就改练健美了。”杨新民回忆说,““那时候有本《健与美》杂志,我记得还是一个季度一刊,我是偶尔看了后才喜欢上的。”杨新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1984年山东组织了首届全省健美比赛,也就二、三十人的规模,可到第三届时就有百余人了。
轮滑俗名滑旱冰,在80年代初也在山东开始流行,“我记得山东省体育馆旱冰场就是那时候建的,当时是全省最好的一个,水磨石的,经常爆满,还时常发生打架现象。”55岁的王建国作为当年的轮滑爱好者回忆说。
经历过80年代的人还大都清晰地记得193年的电影《少林寺》和1984年的美国电影《霹雳舞》,正是这两部电影,也掀起过一段武术热和霹雳舞热,伴之还有迪斯科和交谊舞等新鲜运动。今年60多岁的文艺工作者武建平回忆说,“大约是70年代末开始吧,跳舞和健美操都陆续有了,尤其是交谊舞,先是从机关里领导干部小范围跳,随后是小宾馆、大宾馆,80年代就已经走向了大众。”
在体育项目日渐丰富的的同时,小型健身器材也不断涌现,能拥有一个拉力器成为当时男青年颇自豪的事。1987年上大学的戴长春告诉记者,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为自己买了个弹簧拉力器,每天早晚练上十多分钟几乎成了那时的必修课。
80年代还是一个竞技体育崇拜的时段,女排五连冠,打遍天下无敌手;许海峰奥运金牌突破;中国乒羽项目同样了得,特别是羽毛球,从1981年到1987年,各项冠军都拿了。“乒乓球在中国已经很普及了,而羽毛球热是从80年代开始的,百姓街头巷尾打羽毛球,那时候拥有一副上海产的羽毛球拍也很时髦。”聊城退休工人张昌富还说,“我还记得,那时候小青年能穿上蓝衣服白杠杠的梅花运动服打心底里觉得幸福。”
嘉宾点评 : 山东省体育局群体处 杨勇 1978年6月,当时的国家体委召开了城市体育工作调查会,同年9月转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恢复广播操、工间操制度,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举办不同层次的职工体育竞赛。这也使得职工体育传统项目仍然在80年代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并逐步扩展内涵,由集中统一向多元化过渡,由单纯的健身转向健身与娱乐、消遣的有机结合,其形式也正在向自愿参与、业余为主、以趣择项、多方筹办、有偿服务的方向发展。
此外,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自此之后,由于政治的需要,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开始确立。不过,体育竞赛也从一定意义上带动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像女排五连冠、奥运零的突破等竞技成绩的节节攀高,极大地提升了国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从1985年开始,群众体育开始进入有序的发展状态。群众体育的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出现了多元化倾向。
山东事记: 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之时,根据当时国家体委“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大家办体育”的群众体育工作方针,山东将群众体育逐步转向由各行业与各部门为主组织活动的模式,改变过去体委独家经营体育的格局,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得到恢复性发展。
据统计,1980年仅济南就有群众体育辅导站8个,活动点32个。1982年,山东省把每年9月定为体育活动月;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全省体育活动月。在这一时期,山东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逐渐丰富,出现了像健美操、老年迪斯科、轮滑、交谊舞等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人们锻炼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该时期的山东群众体育以健身活动为主,并呈现出自发性的特点。
资料显示,1984年全省的群众体育组织达到1772个;山东还开启了兴建体育场馆设施的浪潮,1984年全省捐建省体育中心就是一大壮举;山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在1984年4月成立;潍坊第一届国际风筝赛也于1984年4月1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