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 青岛科技大学有了济南校区

19.03.2017  18:46

  3月17日上午,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暨绿色化工高峰论坛在济南燕子山庄举行。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并更名为山东化工研究院,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机构,同时在研究院挂牌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这是山东省科教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首个标志性成果,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方面,有一些新举措。

   教育、科研强强联合

  助推“双一流”学科建设

  为解决目前社会上科技与教育分离、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2016年4月山东省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按学科分类,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此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省化工研究院积极协商,双方最终决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有着共同的优势学科背景。化学是青岛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学科排名的前1%。山东化工研究院在科技应用创新方面成绩显著,尤其是在应对环境问题,减少化工污染的水相合成与水相分离技术上,走在了国内乃至国际的前列。这样一来,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科大后,在助推青岛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面将有显著效果,尤其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化工、新材料这三个学科的学科建设。

  另一方面,依托山东化工研究院建立的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将与中试基地(山东省科委、省财政厅命名的首批重点中试基地,主要从事精细化工技术开发研究、中试放大实验和工业示范生产工作)共同作为一个教学研究平台。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可以到济南校区开展科学研究与工业实践。同时,应用山东化工研究院先进的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地丰富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内容,也为学科搭建了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桥梁,对提升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学科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济南校区今年就开始有博硕培养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将整合教育科研优势资源,山东化工研究院院长冯维春表示,“合并之后,山东化工研究院将开始培养专业型研究生,计划每年20人左右。招生计划依托青岛科技大学,会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研究员担任导师。教学重点将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从社会需求与科研成果转化角度出发,拒绝理论与应用脱节。”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济南化学研究所和山东省石油化工研究所,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化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单位,在饲料添加剂、化工中间体、橡胶助剂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冯维春说,目前山东化工研究院中有1名泰山学者,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7人,四级教授8人,有二十多人现在就在带应用科学方向的研究生。

  山东化工研究院应用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机会众多。山东化工研究院实验室、中试基地、参股企业及众多省内外合作企业都可以成为培养人才的教学平台,推动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实践,为社会培养拔尖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据了解,从今年开始,青岛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会在济南校区进行应用教育与实践。本科毕业生的一部分毕业实践环节也会安排在济南校区。济南校区的重点是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教学重点还会在青岛,但专业教育也会在济南进行,比如相关研究生课程的展开等。

   投资1.5亿元

  建设绿色化工创新中心

  一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化工研究院都致力于“绿色化工”的研究与推广。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光烨与冯维春表示,合并后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发展“绿色化工”。针对这一点,山东化工研究院已经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即“水相有机合成”以及“水相有机分离”技术。冯维春表示,化工产业转型不能只从治理入手,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化工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的问题。成为“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化工。所以,开展新材料研究与制造,就成为解决化工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水相有机合成”以及“水相有机分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得到一致好评。

  为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融,青岛科技大学和山东化工研究院计划联合有关研究单位和企业,投资1.5亿元建设“绿色化工与新材料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青岛科技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山东化工研究院成果转化、工程开发能力,结合“中试基地”的特色资源,突出“产学研用”结合,着力提升科研队伍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能力,

  探索科技运行创新机制与系统化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全链条”。为山东省的节能减排、化工产业优化、安全生产保障等提供全方位服务。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在揭牌仪式上指出,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举措,不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意义重大,也将助推山东科技教育事业和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跨越。

作者:郭立伟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