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 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实施“1344”建设模式

03.08.2015  15:35

  潍水之美,在于水,在于人,更在于其中蕴藏的文化魅力。8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潍水(现称潍河)流域,数千年来传承有序,生态盎然。面对祖先馈赠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新时期的潍坊人审时度势地提出建设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我省唯一由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10年11月设立以来,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不断的工作实践,创新建立了个性鲜明并富有成效的保护区“1344”建设模式,紧紧围绕“文化”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成功范本,用丰硕成果将“实验”变成了“经验”。

  制定一个建设路线图,树立三个建设理念。潍坊市非遗保护部门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潍坊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接点处理,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制定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从文化规律、潍坊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个建设理念,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非遗能够真正实现为民所用、全民共享。

  搭建四个保护平台,即非遗传习平台、文化传播平台、学术研究平台、市场推广平台。积极实施非遗师徒传承“百乡千人扶持计划”,组织全市百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4000多人,年均培训500多名传承人和非遗保护业务骨干。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在校园进行展示展演,并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校本课程,每年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非遗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培训班500多个,近2万人次参加培训并结业。已建成批准命名66处市级非遗传习场所,10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6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30处集传习、宣教、传播于一体的规范化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自去年起开设了核雕免费培训课堂,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了潍坊核雕技艺大赛暨作品展。同年底开展的“九千绣花女工程”也深受市民欢迎,组织举办了刺绣免费传习课堂、潍坊刺绣进校园、暑期少年体验班、“指尖上的记忆”首届潍坊刺绣技艺大赛暨传习作品展览等活动。积极组织茂腔、地秧歌、撅灯官、月宫图、荷花秧歌等表演类非遗项目下乡表演,进行文化惠民活动。同时,非遗保护部门协助相关非遗项目成立潍坊核雕协会、非遗保护协会等,统筹生产与销售。扶持生产类非遗项目与中国印象商城、好品潍坊等商业销售平台达成销售合作协议,培育销售平台。

  实施四大传承工程,包括资源抢救工程、技艺培训工程、设施建设工程、文创衍发工程。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田野普查和不断挖掘,潍坊市非遗部门已收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2万多条,整理各类项目近千项,全市232项市级非遗项目进行了口述史调查和文本归档,建立了非遗数据库,收集录入数据资源达1.6TB,从整体上把握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潍坊核雕、高密茂腔、青州八角鼓、郭家庄打秧歌等60多个非遗濒危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并重新焕发生命力。

  通过支持非遗衍生品开发,促成了非遗项目的蓬勃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潍坊市共有年画、风筝作坊300余家,年产风筝1000多万只,木版年画2000多万张,同时创新开发了广告风筝和年画挂历、袋装年画等几十种特色非遗衍生品,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潍坊核雕的价值从原来的不值钱到现在几千元至数万元。现在潍坊核雕艺人队伍达百余人,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据统计,2014年,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45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生产性保护项目共创收836411万元,实缴税金33390.8万元,从业人员达118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