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大学女教师北极科考之旅:到北冰洋去"遛狗"

23.12.2016  14:41

  即将过去的2016年,对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老师曹勇来说,是梦想成真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她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极度过了78个日日夜夜,乘“雪龙号”行程1.3万海里,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在参加此次考察的128名队员中,有11名女队员,而曹勇老师是唯一一位参加了此次全部冰站作业的女性。

  照片由本人提供

  对于从小生活在黑龙江的曹勇来说,海洋神秘而广阔,有着无穷的魅力。1996年,18岁的曹勇参加高考,报考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学专业。2005年,她又跟随赵进平教授攻读极地海洋学的博士研究生。打那时起,踏上北极晶莹剔透的海冰,采集一线的宝贵数据,遇见绚烂的极光和“大腹便便”的北极熊……这一愿望就在曹勇的心里扎下了根。今年她终于如愿以偿。

   组装探地雷达,她只需要十几分钟

  到北极海冰上“遛狗”是曹勇此次极地考察的任务之一。这里说的“狗”,是一种可以测量冰雪厚度的探地雷达。

  “七北”考察共观测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这7个冰站就是曹勇的“遛狗”地点。曹勇与搭档王明锋“遛狗”的过程是:在海冰上划出一个几十平方米大小的区域,以5米为间隔,使用探地雷达测量海冰和积雪的厚度。“遛狗”并不简单,从小艇上抬着装有“黄狗”的25公斤重的箱子到达指定冰站作业点。

  尽管男队员们发扬绅士风格,很少让曹勇搬设备,但是每次冰上作业时,“黄狗”各部分的安装、参数的矫正都由曹勇负责。冰站上气温极低,曹勇经常要摘下手套操作。为了少挨会儿冻,她组装的动作越来越熟练,速度也越来越快。曹勇骄傲地告诉记者:“第一次组装的时候我大概要用半个小时,到后来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了。”

  近几年,北冰洋海冰减退的速度不断加快。“引起海冰减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直接影响着海冰表面的融化,而冰下的海水结构和流动则导致冰底的融化……利用海冰探地雷达的网格化测量,对一定空间范围的积雪和海冰的厚度分布状况进行观测,可为定量估算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提供数据支持,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海冰快速减退具有重要意义。”曹勇告诉记者。

   想要保暖,唯一办法就是不停地走

  “雪龙号”给每一个上冰作业的考察队员配备的统一装备是“企鹅服”和雪地靴,既保暖又防水。“如果一不小心掉到水里的话,也不会立刻被浸湿。整套装备加上设备将近5公斤重,在冰上蹒跚前进真的很像憨态可掬的企鹅。”当时如履薄冰的胆战心惊,此刻已在曹勇的笑谈中烟消云散。

  “企鹅服”又重又不透气,一条测线走下来,就已经大汗淋漓。曹勇不敢停下脚步,因为一旦停下来,身体很快就会被冻透,想要保暖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停地走。她的队友、海大物理海洋学专业博士生刘一林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对曹勇有了新的认识。“在冰上行走本来就很消耗体力。我们的工作是搭好平台,而曹老师的工作却要不停地拖着仪器走。以前总以为曹老师很柔弱,这次才知道原来她那么‘强悍’。”

   科考船上,她是受欢迎的“女神”

  科考船上,女性可以说是“稀有动物”。乍听曹勇这个名字时,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然而实际上,曹勇却是一个身材娇小玲珑、面容姣好的“女神”。

  中秋晚会需要一个女主持,大家首先想到了艺术细胞浓厚、活泼好动的曹勇;“雪龙好声音”开始了,对唱歌曲需要女搭档,曹勇是男队员争抢的“红人”;需要女红的时候大家首先会想到她;湍流计绞车放在甲板上风吹日晒会损坏缆绳,曹勇就用塑料布缝制了一个特殊的罩子“穿”在绞车外边……

  和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离开家最牵挂的还是孩子。曹勇的儿子今年9岁,上小学四年级,正是黏母亲的年纪。此次出海,是母子俩的第一次久别。尽管船上为每位队员配置了海信通账号可以在信号稳定的时候和家里联系,但航行到北纬76°的时候就信号全无了。“每次跟儿子联系,我儿子都不敢说想我,怕惹我哭,只给我讲一些好玩的事儿逗我开心,那时候就觉得孩子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想起来这些,曹勇有一些酸楚。

  78天,曹勇只和家里通过三次电话,一次是途经日本陆地边缘,另一次是途经俄罗斯近岸。还有一次是中秋节,曹勇打了上船以来唯一的一次卫星电话,听到电话那头亲人的声音,曹勇忍不住哭了。“其实那个时候已经返航了,还有十几天就能回家了,可能是近乡情更怯吧,离家越近就越思念。”(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