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皆从医 临沂最美乡医家庭扎根山区70年
31.08.2017 23:53
本文来源: 半岛网
来源: s.news.bandao.cn
如今,张家的第四代子女也走上了学医之路,“我相信,他们会接过我肩上的药箱,成为张家的第四代乡医,成为乡亲们又一代的健康守护使者。”张德庆说。
张德庆一家三代受表彰。(资料图)
祖孙三代都是大山里最受欢迎的人
29日,张德庆送儿子去枣庄上学,“过几天,还要送女儿去河北,她今年考上了一所中医院校。”张德庆是沂水县沂蒙风情小镇——院东头镇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女,今年都考上了医学类学校。
当地百姓提起张德庆,都会竖起大拇指,张家人三代行医,至今已70多年了。如今,张家的第四代也走上了学医之路,“我相信,他们会接过我肩上的药箱,成为张家的第四代乡医,成为乡亲们的又一代健康守护使者。”张德庆说。
在临沂,一家四代人都做乡医的家庭,十分罕见。说起这些,张德庆一脸激动:“我爷爷在战争年代就是一名战地卫生员,参加过解放沂水城、莱芜战役、兖州战役等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目睹了许多流血牺牲的场面后,他决心学习医学,凭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病人、伤者解除痛苦。”
但受当时条件所限,张德庆的爷爷张道立选择了中医,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并四处奔波取经,掌握了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民间偏方。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参加了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常年免费为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治病送药,成为大山里最受欢迎的人。
后来,张德庆的父亲张在吉也干起了赤脚医生,但那时没有专门的卫生室,也没有拨款,只是上级发了一个听诊器、一支体温表、一瓶紫药水、几片阿司匹林,张在吉就把它们装在一个自制的药箱里背在身上,利用父亲传给他的那些中医知识为乡亲们把脉问诊。
放弃“国库粮”,回到山村行医
至今,张德庆依然记得父亲四处行医的情景,“父亲也是一个爱搞中草药研究的人,曾在146医院专家的指导下义务帮村里办了一个中药制剂厂,生产出来的药剂供很多大医院使用。”张德庆说,父亲因此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还被授予临沂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上世纪90年代,张德庆从卫校毕业,又进入市中医医院进修了两年,那时候懂医的人才还比较紧缺,凭着这些资历,他打算留在县城吃“国库粮”。
张德庆兴冲冲地跑回家报喜,可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就忧心忡忡地跟他商量:“我和你爷爷都擅长中医,这些年我们也攒了不少民间偏方,要是你不回来,我们传给谁啊?再说我现在老了,干不动了,你还是回来,用你学到的知识为这里的乡亲服务吧。”
张德庆最初并不甘心,可他最终还是选择做了张家的第三代乡医,而且这一干就是20多年,“爷爷和父亲就是我的榜样,我也始终把乡亲们当成自己的亲人。”20多年来,张德庆干得无怨无悔。
最初,张德庆的卫生室只是两间破平房,四面透风,条件非常简陋。而他所服务的3个村庄,方圆十几公里,多是山路,很多地方连摩托车都无法行驶,每次出诊,他都要走很远的山路。“那时候,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能为乡亲们解除身体的病痛,是我最大的心愿。”张德庆回忆道。
坚持绿色疗法,已10多年不给患者输液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张德庆始终牢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爷爷也常嘱咐他:“给人治病可别坑人。乡里乡亲的,能让少花钱的就少花钱,治不了的别拖延,帮着人家找找大医院的医生。”
有一年,村里有个17岁的男孩得了“怪病”,后来竟不能走路,连学都不能上了。其家人带着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花了3万多元,却都没查出病因。看着孩子日渐消沉,张德庆边帮孩子减轻病痛,边打听到一个治疗腰疼病的专家。
后来,孩子的病只用一年半时间就完全好了,后来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现在他逢年过节就来看我,还时常对他的孩子说,没有我就没有他的今天。”说起这事,张德庆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张德庆给人看病有一个特点,不喜欢给别人开药方,遇到情况不太严重的病人,就尽量利用爷爷和父亲传给他的偏方治。他甚至已十多年不给患者输液了,有患者主动来要求打吊瓶,张德庆也是极力劝阻。
行医20多年来,张德庆始终坚持的精准医疗、绿色疗法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得到市、县各级部门的肯定。
张德庆有时会感慨,有一天,他也会跟爷爷、父亲一样慢慢老去,谁来接替自己?以前,他想不出答案,但如今双胞胎儿女都考上了医学类院校,“他们一定会接过我肩上的药箱,成为张家的第四代乡医。”
[编辑: 李敏娜]
本文来源: 半岛网
31.08.2017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