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市粮食生产喜获“十三连丰”
从市农业部门获得最新消息,济南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
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314.8万亩,总产达25.95亿斤,比去年增加0.68亿斤,增幅2.69%;玉米播种面积310万亩,总产达26.97亿斤,比上年增加0.12亿斤。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63.8万亩,总产55亿斤,比上年增加0.8亿斤。
在今年干旱少雨的气候下,我市粮食缘何能实现“十三连丰”?市农业局局长李季孝表示,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不仅得益于国家种粮政策的扶持,也得益于在农业一线耕种的农民和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我市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各个方面的多措并举,带动并实现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大丰收。
大力建设高产创建示范区 小麦、玉米创单产纪录
近年来,我市根据区划特点、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品种,兼顾区域作物,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以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中低产田提升以及丘陵山地改造等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粮食单产水平、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我市规划建设的12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重点选在基础条件好的高产良田,并进一步完善田间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另外,示范区全面施行良种良法生产配套技术,深耕深松,培肥地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利用三到五年时间示范区亩产再提高200斤,整建制达到吨粮标准。
经过农业部门不懈努力,我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6月14日省农业厅专家组对我市小麦高产创建地块实打验收,济阳县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了733.94公斤;10月8日省农业厅专家组又对我市玉米高产创建地块进行实打验收,章丘市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1092.06公斤,再创我市小麦、玉米单产纪录。
同时,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效果也日渐显著,商河县玉皇庙镇、济阳县垛石镇、章丘市刁镇这三个整建制推进乡镇的小麦、玉米两季合计产量全镇平均分别达到每亩1253.8公斤、1223.5公斤和1214.1公斤。另外,商河县2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整体产量达到每亩1205.5公斤。李季孝局长介绍,截至10月8日,商河县示范区完成深松作业4810亩,宽幅精播作业3980亩,辐射带动示范区周边宽幅精播面积达2万亩以上,关键栽培技术到田率明显提高,为明年小麦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双轮”驱动 粮食产能明显增强
具有“主动轮”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具有“辅助轮”作用的第三方公共服务类机构是当前我市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李季孝局长表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战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紧紧围绕“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核心问题,立足多种经营主体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充分挖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动轮”功能,加强对他们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动粮食生产向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与此同时,市农业局今年加快推进了基层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逐步推动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在“辅助轮”方面,我市着力拓展了公共服务机构的农技推广、植物防疫、质量监管等功能,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经营组织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以及对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粮食收获后的烘干储藏等全程或菜单式服务,形成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靠社会化服务的经营形式。
以商河县为例,今年该县积极推进小麦、玉米关键栽培技术服务全程托管示范项目,在该县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了高产模式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示范推广、深耕深松、玉米“一防两减”等项目的全托管。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的粮食生产环境明显改善,专业化服务组织服务能力以及关键技术措施到田率明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经市农业局复测,截至9月底,在该项目核心示范区内,玉米平均亩产723.93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高19.07%;推广示范区平均亩产674.94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高11.01%。“像这样的实施方式,从明年开始在全市进行推广,并在3-5年内推广带动面积达到120万亩,实现我市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全覆盖。”李季孝局长表示。
实施科技提升工程 实现技术集成化
据了解,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我市总结往年高产创建成功实践经验,因地制宜地将粮食高产田的成熟种植模式进行集成推广,以促进我市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玉米方面,目前我市玉米高产技术集成主要体现在精量播种、一增四改、配方施肥、一防双减以及适时晚收、秸秆还田。据统计,今年我市“一增四改”技术、配方施肥、适时晚收、秸秆粉碎还田面积达到275万亩、300万亩、237.2万亩、301.3万亩,分别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5.8%、93.6%、74%、94%。另外,玉米“一防双减”技术在商河县加紧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开。
小麦的高产技术集成方面,则主要体现在优良品种、深耕深松、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喷三防。其中,秸秆还田、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等培肥地力技术,在今年全市的小麦生产中得到充分应用。据统计,目前小麦秸秆还田面积290万亩,还田率达到90%以上,小麦配方施肥面积90%以上;机械深耕深松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播后镇压面积增加,播种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随着项目带动,宽幅播种机械推广,去年秋播我市宽幅精播达到42.5万亩,较上年增加36.2%。
李季孝局长介绍,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广高产技术集成模式,着力创新综合服务方式,突出成方连片开发运作,集中力量打造一片永久性高产田,构建起有济南特色的粮食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加快新机具推广 实现作业全程机械化
为保证粮食的丰产丰收,今年以来,我市加快农机具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玉米免耕精播、化肥深施、深松整地以及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技术。
另外,在农机机械结构调整方面,我市大力发展了新型高效复式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水平,加强了农机与农艺的适应性研究,促进相互匹配,并普及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
据了解,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95万千瓦,总值达到36.5亿元,装备结构持续优化,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急需的大型拖拉机、水稻生产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谷物烘干机保持高速增长,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迅速,水产、养殖、林果、植保、农业品初加工等机械保有量也有了快速发展。
另外,农机机械作业领域逐步拓宽,目前已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传统农业的耕耙播收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耕、机播、机收率达到100%、92%、91%,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面积推广1.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化播种、育秧、激光整地、植保、收获、初加工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模式,全市农业机械化已迈上全面机械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李季孝局长表示,农机机械化程度上去了,其“售后服务”也越发显得重要起来。他介绍,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已登记注册达到160余家,每个乡镇(办事处)平均达到一家以上,拥有农机销售企业和网点超过80家、农机维修网点近1300个。“全市基本上形成了销售、培训、推广、维修、监管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全市各类农机服务总收入超过3.5亿元,其中农机合作社田间作业、机具维修等服务收入1.5亿元。”
加大政策补贴力度 保障农民丰产丰收
李季孝局长表示,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十三连丰”,今年农业部门积极扩大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对纳入农业保险的粮食作物,财政积极给予保费补贴。
据统计,今年,全市小麦参保面积263.7万亩、玉米参保面积250.3万亩,农户自缴保费1542万元,各级财政配套补贴资金6168万元,可为农户提供18.6亿元的风险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小麦、玉米、棉花三作物累计参保2930.9万亩,累计收取保费3.04亿元,其中农户自交保费0.61亿元,农民获得受灾理赔资金1.86亿元。
与此同时,今年我省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李季孝局长介绍,“三项补贴”合并后,主要针对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这两项进行财政支持,分别下发补贴4.311亿元、480.936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另外,在农机补贴方面,我市重点补贴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大功率动力机械、深松深耕、设施农业、植保等方面机械,并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促进了我市农机化发展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今年,我市购机补贴资金9500万元(其中土地深松资金560万元),共补贴各类机械3695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