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区域战略:人气旺了 商机多了

16.11.2015  12:39
  



  ◆“回家了,这要感谢新南海。

  ◆“过不了多久,当地人就可能每天就用这种精致的中国口杯喝水。

  ◆“直通省会和京沪大城市,这变化太大了!

  ◆“济莱两地政府拿出最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同城化发展,这是我做生意的‘定心丸’。

  蓝色畅想

  有了城铁,不再怕出差

  □ 本报记者 吴荣欣 刘 珅

  梁丽萍在荣成开着一家广告公司,山清水秀的宜居环境令不少人艳羡,而她却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梁丽萍最怕出差,尤其怕出胶东,她的很多亲友和外地客户也“”来拜访她。原因只有一个——荣成不通火车。

  乘汽车从荣成到济南,让梁丽萍直言“太累了”。长途汽车开了7个多小时才到达,大半天时间都搭在了路上,饭也没吃,可谓身心疲惫。她也坐过普通火车,不过要赶到威海去坐,晃晃悠悠一夜才能到济南。由于交通不便,梁丽萍和济南的亲友一年难得见几次面。

  这个烦恼,从2014年12月28日这天成为了历史。

  全长286公里的青岛至荣成城际铁路,即墨至荣成段开通运营,梁丽萍的家距荣成站车程不到10分钟,“城铁通到家门口”让她兴奋不已:乘动车去威海最快只需19分钟,去烟台约需1小时,去济南4个多小时,去北京6个多小时,去上海8个多小时。“直通省会和京沪大城市,这变化太大了!

  今年夏天,梁丽萍邀请济南的亲友和外地客户到威海游玩,往年头痛的交通问题一朝得解,乘城铁动车本身就成了旅游的一部分。

  青荣城际铁路开通后,旅客发送量节节高升,今年国庆节创下3.5万人次的新高,热门时段、热门方向的车次,经常“一票难求”。开行的车次也随之增多,从最初的11对动车组列车,增加到现在的日常开行19对、高峰期21对。

  “青荣城铁不仅方便了我的出行,也让我们这儿人气旺了,商机多了,我的公司也要搭上‘城铁机遇’顺风车加快发展。”梁丽萍说。

  威海南海新区电工王新明: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海人。2007年开发之前,我们这儿是一片盐碱荒滩。被列为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四区三园”后,经过几年建设,现在已成为滨海新城,学校超市都有了,公交出租车也有了,还开了个水上乐园。

  干电气安装10多年了,几年前我还在四川、上海打工,长年见不着妻儿。2012年,我成功应聘南海新区的一家公司,终于摆脱了“游击”生活。回家了,这要感谢新南海。

  诸城市北端茗茶叶合作社理事长王景昌:我们当初只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种植规模、出茶率等都处于“只有数量,质量不高”的阶段。蓝色经济区提出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作物,培育名牌产品。借着蓝区对农业的扶持,我们把农民“化零为整,抱团闯关”,发起成立了诸城市茶叶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起草制订并引导实施了统一的《诸城绿茶》标准,注册了“诸城绿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诸城市绿茶种植面积达到了19000亩,种茶、炒茶、销售、旅游等一个绿茶产业链渐渐铺开。现在,我现在浑身充满了干劲,要把诸城绿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崔云龙:当前我国抗生素使用情况不太乐观,而能有效替代抗生素的活菌制剂属于微生态学研究领域。五年来,我们公司一将目光投向海洋,尤其是微生态学领域。公司目标定位于筛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的新菌种,而且要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国家“863计划”微生态领域里五个课题和两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都交给了我们,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也给予公司支持。努力终有回报,“十二五”期间,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15项获得授权,其中包括两项美国新药发明专利授权。

  (刘珅 胡希虹 刘昌勇 李芳)

  圈内协作

  到省城会客厅“串门去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鹿振林

  在济南玉函路,“金三黑”开了家专卖店,第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25万元。几天前,在济南举办的畜牧业博览会上,“金三黑”一下子发展了10家加盟商。

  “金三黑”是家莱芜的食品公司,老板刘效全没想到,公司的市场版图会扩张得如此迅速。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扩张最大的居然是“济南板块”。

  黑猪、黑鸡、黑山羊,这是“金三黑”的拳头产品。去年,刘效全在莱芜本地开了三家专营店后,开始接触济南市场。

  “济莱地缘相近,仅一个多小时车程,肉制品就可以实现‘从冷柜到冷柜’。济南人的消费能力较高,人流量大。”这是刘效全从商业角度分析的结果。事实上,“济莱协作区”的政策背景他也不是没有考虑,只不过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猛烈”:

  莱芜市旅游局推荐“金三黑”到济南参加特色产品交易会,增加知名度和订货量;

  济南、莱芜两市商务局举办济莱协作区“农超”对接交流会,40余名济南市超市、采购企业负责人与“金三黑”公司进行了对接;

  ……

  今年9月,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省会经济圈名优品博览会暨第二届莱芜特产博览会在泉城广场举行,刘效全在“省城会客厅”展示自己的产品,“在这里卖东西,名利双收!”他说,“济莱两地政府拿出最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同城化发展,这是我做生意的‘定心丸''”。

  淄博市淄川区蓼坞小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波:因为经销蓼坞小米,我被当地人称为“米族”。蓼坞小米的产地在淄川区寨里镇东部山区,这里出产的小米粒小均匀、色泽黄润,熬出的稀饭粘度高。这几年,我们复垦了昔日的荒地,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今年9月投建了第一条小米粉生产线。一路走来,蓼坞小米挤进了青岛、济南、上海、苏州等地的各大超市里,今年销售量将突破1000吨。

  冠县众汇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王广杰:我原来是个体户,想想当时注册那会儿,真难啊。每个部门都要跑到,每道手续都要签字,盖好些个章。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证件办下来得10多天。

  这五年来,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注册企业不再“”。2010年后,我们这里将25个部门的行政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政务中心办公。去年,我只用2天时间就把证照拿到手了。

  山东开泰集团王瑞国:2010年之前,山东开泰集团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企业。五年之后,一跃成为行业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机械制造小巨人。这背后,我们受惠于省区域战略发展的一系列支持。

  集团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先后有两个省重点项目落户企业,分别是智能抛喷丸清理及PM2.5环保除尘装备项目和海洋装备制造项目。同时,我们走国际化战略。收购海外公司,进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自己的全球销售营销网络。目前,集团海外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欧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刘珅 许永飞 张学东 阎盛霆)

  带上希望

  “地球仪”玩转一带一路大通道

  □ 本报记者 刘 珅

  本报通讯员 李霞霞

  11月12日,临沂火车站北站,一批各式货物乘临新欧集装箱快速班列徐徐驶出。几天后,货物将直抵乌鲁木齐,再通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个口岸,运抵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过不了多久,当地人就可能每天就用这种精致的中国口杯喝水。”货物承运人——鲁疆集团的董事长李洋拿着手中的杯子跟记者比划。

  要在过去,这个杯子还要向南先经义乌中转,利润让人家拿走不少。“那时线路不通畅,出口零散物品空运太贵、海运零散,必须转道义乌拼箱出口,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还多花费1天时间。现在临沂‘旅游购物模式通关’打通了,我们当地就能拼装出口。”李洋说。

  “到新疆3000多公里,走公路人歇车不歇5天;理想状态下,铁路最快73个小时就可到达,比公路运输每吨还便宜近三分之一。”计算运输成本,对现在的李洋来说似乎易如反掌,背后却是8年的历练。

  8年前,正是物流公司赚钱的好时候,别人纷纷抢占东部发达省份省会城市专线,他却把目光投向了西北,开辟了第一条临沂—喀什线路,是我省首批“吃螃蟹者”。

  2014年,鲁疆集团与其他公司合作开通临沂首条中亚铁路国际联运专线,随后打通的7条线路辐射了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每天看着地图做生意,李洋不经意间在业内赚了个“地球仪”的绰号。

  西北大通道给李洋带来了滚滚货源,但中亚之路也格外艰辛,李洋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是:除了设计最佳运输线路,还要紧跟国家政策。西部经济隆起带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让他更坚定了国际化步伐。

  济宁市圣德公司吴文翰:自从2011年曲阜高铁站投入运营后,我陪妻子回泰安老家方便多了。以前回泰安开车走高速也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坐高铁,仅仅15分钟就到了,既快捷又安全。如今,我们每个周末都可以带孩子回泰安和家里的老人团聚。

  茌平县前曹村村民马功富:2010年,俺们前曹村开始搞农村社区建设,俺和儿子每人分到了一套带车库的楼房,一间门市楼,还得了10万多元的补偿款。

  现在俺住着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村里年底有分红。门市租出去,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咱现在也成了房东了。

  禹城胡焦火食品有限公司胡松:我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就四处打工。从酒店学徒做起,一步步干到大厨。收入也不错,但一直想开办自己的公司。

  2010年,我的禹城胡焦火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发展很快,小作坊式的加工生产线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去年德州高新区上门主动提供帮助,不仅协调好了建厂土地,还牵线搭桥帮我贷款450万元。“十三五”快来了,我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在高铁沿线进行布局。

  临沂市拓普网络副总经理张金刚:从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我的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公司从开发区1000平方米的孵化办公室搬到了中印软件园12万平方米的国际化公共服务平台,员工数量也从200人左右发展到1000人。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提出,提升临沂市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我们抓住机遇,主营业务从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智能化设计与施工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云平台业务转变,迎来了发展的新突破。

  (刘珅 华宁宁 张栋 崔珠峰)

  黄色机遇

  送小麦踏上 循环之旅

  □ 本报记者 刘 珅

  本报通讯员 李荣新

  像平日里一样,11月9日7点多,没等其他员工上班,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志军就先来到企业转了一圈。

  从黄河三角洲土地里的一粒小麦,到泰裕麦业的车间,到全国17000多家超市,再到数不清的餐桌,还进入了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市场,这段“舌尖上的旅途”,恰是滨州泰裕麦业产业链延伸的映射。

  拥有300多种产品的泰裕麦业,原来还只是一家小麦粗加工企业,和其他厂家的面粉无异。“蝶变”始于对小麦的“吃干榨净”。

  “面粉提取出来,其实小麦只用了20%,高档蛋白粉、谷朊粉、酒精这些,都来自于过去那80%的‘废料’。”张志军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后,位于黄三角的泰裕麦业迎来了转型的契机:延长产业链条,抢占小麦循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不断扩规提档;同时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走上了产学研转型升级之路。

  “废料”成了原料,小麦跟着增值。利润则不光靠市场,循环产业链是另一块来源。张志军的工作因此越发忙碌。“一方面将生产产生的沼气全部转换成企业深加工所需的蒸汽和电能,废水则经过处理制成沼渣、沼液后,再变成生物有机肥‘反哺’小麦;另一方面,利用生产酒精后产生的酒精渣为原料,加工成液体蛋白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