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这里】:聚焦上海自贸区

05.01.2015  21:21

  

  

 

  

 

  央广网上海1月5日消息(记者栾红)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上海自贸区,感受“与世界零距离”最直接的地方,当属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直销中心与国外厂家直接建立联系,减少中间流通成本,实现低价。每天早上6点就有人排队买货、8点半停车场就满了,开门后人挤人,有时甚至不得不“限流”。

  当然,自贸区红火的不止这一面。人民币跨境支付、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融资……金融改革可圈可点,用世界的钱,做中国的生意。也许很多人对于这些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很少人关注到:随着上万家中外企业竞相落户,纠纷解决机制也在不断创新。

  去年,自贸区新的仲裁规则面世,灵活开放接轨国际。与世界握手,也成了撬动中国改革的支点。过去一年里,这里的开放让中国改变了什么?我们不用数字的清单,而是用一双外籍人士的眼睛,来看这一年,看自贸区。《十年,这里》今天聚焦上海自贸区。

  孔宏德:看着电视里的节目晚会,你觉得有意思吗?听着电台里的明星访谈,你觉得有意思吗?……

  唱歌的人叫Peter Howard Corne,中文名字叫孔宏德,自称老孔。在澳大利亚长大,80年代末来到中国留学,娶了一位中国太太。他拍摄了一段倡导环保的MV,画面中,他走在乡村小路上、站在城市地铁里,看着冒着浓烟的大烟筒和风力发电的大风车,用力唱着:“有意思吗!”

  老孔是环保人士,也是一名律师,每年忙着为新能源公司寻找赚钱模式。

  孔宏德:垫着出 我是……

  而孔宏德与上海自贸区结缘,还得从3年前说起。2012年,老孔接到邀请,进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名册》,成为了600多名仲裁员中的一员。

  孔宏德:因为我本来是做项目的律师,并购、购买、合并、融资的项目律师,起草合同,谈判,比较懂合同。为什么对我感兴趣的呢?因为我懂合同。我也发现我的背景有一点帮助,分析这些纠纷的合同。

  从那时起,孔宏德更忙了,他抽出20%的工作时间专门处理仲裁案件。他懂中文,又熟悉英美法系,语言翻译、内容陈述一手抓,一个人就能顶几个人。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后,仲裁院首次开庭的案子是一起关于气体供应的合同纠纷,申请人是在中国注册的知名外商投资企业,被申请人也是国内知名企业。根据双方签订的中英文双语合同约定,仲裁的工作语言为英语,首席仲裁员须为外籍仲裁员。而老孔就是当时的首席仲裁员。

  孔宏德:到上一个月,有四个,都结束掉了。现在没有了。我在等下一个。

  记者:最有印象的?

  孔宏德:仲裁都没有印象的。都是保密的。

  孔宏德还专攻环保领域的仲裁案,参加各种沙龙活动。老孔发现,中国拥有巨大的仲裁市场,但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很多公司还是选择国外的仲裁机构。

  孔宏德:本来很多公司不太愿意用中国的机构的仲裁条款,当然除非有中国公司。他们通常会选择香港和新加坡。

  但这种情况未来有可能会改变。去年5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面世,孔宏德是亲身见证者,他参与了仲裁规则制定的全过程。

  孔宏德:我为他们很骄傲,很认真的学其他的、最新的国际仲裁规则,所以他们选了最新的、最受大家欢迎的规则都放进去了。

  他所说的最受大家欢迎的规则之一就是“仲裁员开放名册”制度。

  以前,在中国仲裁,选谁来做仲裁员,当事人可以“说了算”,不过,必须从已制定的名册中选择一位。但是,“名册制”上能提供的名单是有限的,无法覆盖各类仲裁所需要的专家,也不一定包括当事人所信赖的仲裁员。如今,当事人可以从外部选择。当然了,也不是选谁都可以,还是需要仲裁委员会主任同意。

  孔宏德:因为他们有这样的规则,他们会发展的很快。什么东西、什么机构、什么方式,如果他们没有好好的基础,他们不会建好楼。这个规则,目前的位置,不可能会有更好的基础。所以,我相信,只要宣传下去,就可以发展的很快。

  过去,只有法院才能采取临时措施,防止当事人转移或销毁证据、财产,如今,新的仲裁规则增设了“紧急仲裁庭”制度。再加上“小额争议程序”,45天就能解决争议金额不超过10万元的案子。

  孔宏德说,这是一部让外国人打破偏见,重新认识中国仲裁的规则。

  孔宏德:因为自贸区规则出来几个月,(我相信)看未来两年,经过一定过程,更多地、更复杂的、更有意义的,他们会选择自贸区的。

  这并不是空谈。借助自贸区的新仲裁规则,国际航空仲裁“上海模式”已经开启了。国际航空仲裁以前大多采用临时仲裁的方式,中国法律并不承认,中国航空公司出现涉外纠纷,只能“走出去”。

  如今,国际航空仲裁界利用自贸区仲裁规则的开放性,将机构仲裁与行业仲裁、临时仲裁进行有效衔接,将国际航空仲裁引入中国。去年8月,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揭牌,孔宏德说,今后,国际航空仲裁界将出现“中国声音”。

  孔宏德:第一次专门在中国,针对航空有关仲裁的平台。新的机构,按照中国的仲裁法,在中国可以执行他们的决定。可能以后也有更多的新的活动在中国。通过这样的形式,发展也会更快的。

  上海自贸区的仲裁规则并不局限于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孔宏德说,未来,上海有望成为亚洲仲裁中心。

  孔宏德:不一定在自贸区,不一定跟自贸区有关系,就可以选用这个规则。当事人指定这个规则就行。所以我们通过宣传,希望更多的人在这样的条款里指定自贸区的仲裁规则。

  上海自贸区,不足中国三十万之一的面积,也许只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句号,已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的开放阵地。明年,这里将有哪些变化?将给中国带来什么?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明年此时,再见。

  到今年,我们对上海的田野观察已经持续了两年,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有请中国之声观察员白中华:

  白中华:中国自贸区的建设,应该说2014年的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原来我们知道,自贸区的完整的称呼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一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括号里面不仅有上海,又加上了福建、广东和天津。另外一个方面,自贸区发展的快是,我们知道,自贸区实施的是负面清单管理,也就是规定了什么不能做,除了不能做的,都可以。实际自贸区之所以具有试验性,就是说,我们在原来的这种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遇到了瓶颈,需要转型,转型到要素驱动。原来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增量的改革,把劳动力放进来,把资源放进来,把资金放进来,然后,我们的经济增长就会持续。原来的方式不可以了,需要进行新改革,是一种存量改革,是一种人的、物和试验资金的效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开始拉出来的单子还是很多的,后来第二轮公布的负面清单管理(内容)就很少了,自贸区正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驱动增长的事态。今年开始的时候,很多大妈不但炒黄金,还到上海自贸区去注册企业,她们的投资方式是那种老方式,以为来了企业在这个地方,地方会升值。但是上海自贸区创造财富的方式跟那些大妈想的不一样。它是靠创新驱动的,靠服务驱动的。经济学里面有个理论,叫微笑理论。厚嘴唇这个部分是加工制造,中国原来的增长方式大概停留在厚嘴唇部分,两个嘴角,一个是研发,是科研创新,一个是服务,是金融物流。实际上海自贸区试验的是什么?原来我们的产业结构,由厚嘴唇的加工制造,向两个嘴角延伸。一方面加大研发,实现科技创新,不管到自贸区什么样的企业,它可能只做一个电池,但是它把这个电池做深、做透、做专、做精。另外一个方面,上海自贸试验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比如记者在报道中所说讲的仲裁制度,服务贸易就会形成金融物流的制度,比如说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资本的自由兑换,从而在金融的拉动下,会对生产要素实行重新市场配置,带动一种效益。我想,上海自贸区因为机制带来的红利,制度带来的红利,创新带来的红利,会在2015年更加的显现出来。

  过去十年,淘宝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购物的方式。去年,余额宝服务横空出世,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今年9月,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刷新全美最大IPO记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后上市时代,淘宝会发生哪些改变?网购会更便宜么?多少阿里人会因此一夜暴富?中国消费者距离国际淘宝还有多远?明天同一时间,欢迎收听《十年这里——淘宝的后上市时代》。 

  原标题【 【十年,这里】:聚焦上海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