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十艺节时代 演艺市场开掘仍在破题
你愿意走进剧院吗?走进剧院看什么?花钱进剧场值吗?这是很多人的疑惑,因此他们对剧场敬而远之。但“十艺节”来了,济南的各个剧场几乎是一夜之间火了起来,原来被人们认为是无人问津的戏剧门票,突然变得炙手可热,别说是要票,就算是买票都变成了难事。难道大众的文化消费方式转变了吗?剧场是不是真的变得可爱了?
1 剧院回归大众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业余时间特别枯燥无趣。别说八个样板戏反复看,就算是只有一个样板戏大家也愿意看——不是看戏而是看演员,无论扮相还是水平,都成为观众品评的乐趣所在。”62岁的济南退休工人李延寿说,“再后来环境稍微宽松一些了,组织大伙进剧院看的剧目也多了起来,但仍然脱不了正面宣教那一套,时间长了依然厌倦。”李延寿告诉记者,多年下来,他只要一听到、看到剧场,就想起了那些“高大全”的形象和剧目,不由自主地把剧场和无趣划上了等号。
1976年出生的李健和父亲李延寿的遭遇差不多,他说:“记得小时候过儿童节,进剧场都得涂上红脸蛋儿,笔直地坐在剧场里跟领导们一起看演出。现在想来,那其实很受罪,除了不上课的快乐之外,进剧场没有什么别的享受可言。”后来学校组织看电影,无非是《离开雷锋的日子》之类的影片,要是偶尔放一部没有“教育意义”的功夫片,上了年纪的老师还会嗤之以鼻。因此,李健和他的父亲对于进剧场看演出始终不感冒。
和李家父子拥有同样经历的人并非少数,剧场演出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可能冰冷而陌生,甚至有人认为国内的剧场演出已经失去了市场,正在走向消亡。但在专业者的眼中,剧场演出经过了一个拨乱反正的低潮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并且爱上在剧场里观看演出,剧场正在回归大众。山东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于剑从事文化演艺事业多年,在他看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国内的剧场其作用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人性化的演出占领了舞台和市场。他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各方面的进步,娱乐消费方式变得多样化,人们一度远离了剧场。但在这些年的时间里,剧场里的演出正变得越来越贴近大众,逐步消除了大众对舞台的陌生感。不仅如此,群众文化的普及,也让大众看到了自己登上舞台的可能。而且随着剧场会议功能的放开,企业的联欢会等都可以移到剧场里,这样一来,熟悉舞台的人比过去就多了。”
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低潮之后,高质量、实验性的艺术类型趋于沉寂,大量的低俗文艺产品流行于社会上。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渴望重新被点燃,进入剧场观看舞台演出的潮流正在积蓄能量等待爆发。于剑认为,剧场回归大众之后,舞台的教化功能更加潜移默化了,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这反过来又促进人们更多地走进剧场。
2 剧场火爆 “ 虚 ” 吗?
“十艺节”一来,大家都争着买票进剧院看剧目,除了票价便宜之外,剧目本身的高质量、名气大也与之有关。“‘十艺节’引进了多个国外精品的剧目,从八月份就开始进行展演,这些剧目的引进对济南的演出市场是个很好的触动,再加上国内各院团前来演出的高水平剧目,这会让观众普遍接受走进剧场进行观赏。同时,本届艺术节异于往届,把展演节目提前到了节前,因此整个战线拉长了,能够更好地培养观众兴趣。”于剑说。
济南人的文化消费方式真的转变了吗?在专业者眼中看来,“十艺节”前演出的火爆并非正常现象,行政部门的干预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山东省杂技团团长姚建国看来,为了能够参加“十艺节”,各专业院团都花大力气打造精品,从艺术价值到可看性都做了提升。再加上“十艺节”的政府行为运作,外地、国外的院团都是带着各自的精品前来,这样就把山东的市场整体拉动起来,观众的观赏欲望跟着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低廉的票价也不是市场价格的体现。有调查显示,以目前济南市民的需求来看,进剧场看演出的门票维持在100元左右为好,一旦超过200元,观众观看演出的欲望就会下降。
接触演出市场的人都说,济南人观看演出的消费方式仍然扭曲——习惯于要票观看。“南方人做事都会先算账再付诸行动,北方人更想要面子而不太计成本,所以北方人认为南方人小气。但就要票看演出来说,济南人好面子看演出问人家要票,可能票价200元,但回头请客吃饭答谢,可能要花300-500元,但济南人不在乎这个。”姚建国说,甚至有拿到免费的票而不去看演出的情况,无形之中就造成了浪费。
在李健看来,不愿花钱看演出是因为平时的剧场里没有好节目,偶尔朋友送票,更多的是在乎赠票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满足感,而并不在乎演出内容。“电视上什么节目都有,而且比剧场的演出还好,我为什么要再花钱进剧场呢?”李健说。
3 剧场演出:适销对路
戏剧从诞生开始,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它内在无可取代的魅力。如今济南演出市场暂时的火爆,也引起专业人士的思考:如何让剧场演出长久地火下去。
山东省杂技团推出的杂技剧《聊斋遗梦》编导刘小荷认为,不管目前的火爆形势是否短暂,只要让观众再次走进剧场就是好的。但要让观众形成一个观赏的习惯,则需要成熟的市场和长时间的培养。“希望相关部门能多搞艺术节这样的活动,活跃演出市场、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当然,这种艺术节不是说搞一台晚会,然后刀枪入库拉倒了。应该是有精品的舞台作品,有成熟的剧目。”“进入剧场观看的是一种现场艺术,观众和演员有一种互动在里面,是面对面的服务,它不会被电影电视所取代,因为这种现场感受本身无可取代。”于剑说。
要让观众走进剧场,现场感受舞台演出的魅力,好的剧目不可或缺。但不管是观众还是剧场,都认为目前国内优秀的剧目仍然不多。“为什么好的作品不容易出现?因为打造一个剧目很难,资金和人才只是基础,有时候努力了半天也不见得就好。首先就是我们的机制需要改进。”刘小荷说,“自从专业院团被推上社会之后,他们为了生存就得迎合大众口味,而大众口味引导不好往往就是中低端的。另一方面,艺术家觉得好的东西,观众不一定喜欢。于是,如何让作品又有艺术性,又能让老百姓喜欢,就成了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包括剧目的题材、演出方式,甚至领导要求都要兼顾考虑。”
姚建国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院团仍然需要政府帮扶,只靠院团自身,日子过得都很困难。他说:“专业院团对艺术有研究,但对市场往往没研究,市场这块是独立于艺术之外的一个技术问题,同样的,市场也不是招进来一两个营销人才就能开辟好的。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干预力度,比如在宣传、寻找市场上提供一定的渠道。”
刘小荷认为,一出真正好的剧目就能让大批的观众重新爱上舞台演出,“人们需要有一个感情的投放地,剧场里的演出就是这样的一个所在,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延伸
山东剧场院线抱团暖市场
“十艺节”来了,“十艺节”也很快就会走了。如何让火起来的剧场持续火下去,刚刚成立的山东剧场院线或许正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9月30日,山东剧场院线正式成立,全省21家核心剧场加盟。在于剑看来,剧场院线可以让“基层的剧场离中心城市更近,让中心城市的剧场把触角延伸到各个地市去”。同时,剧院承接演出的费用也会下降,“过去来一个演出,可能就只在一个剧院演出两场,成本自然很高。但今后,剧场院线共同承接这一演出,一下子演出几十场,单场成本就会降下来,直接反应到观众手中的票价,也会跟着便宜。就像买东西,批发和零售肯定不是一个价。”于剑说。不仅如此,作为一种信息和融资的平台,院线的剧场抱团发展不仅可以带活市场,还能在投资、交流等问题上拥有主动权。“展演季”的概念也首次被提出。按照设想,山东剧场院线今后推出的展演季,并不只限于各个舞台艺术形式的展演,也会包括剧目衍生品售卖、画展、艺术展等都可能会引入,让喜欢剧目的人能在舞台上找到快乐,也能吸引不喜欢剧目的人走进剧场找到其它的好东西。“过去剧场只有接待演出的功能,太单一,应该开发出剧场作为运营、融资的平台的功能。这就需要剧场一定要打开门,不一定非得演出,也可以搞展览。应该让剧场常年热下去,搞公司化运营,讲长远利益。”于剑说。
下一步,山东剧场院线将推出线上票务系统,市民可以从网上查到哪个剧场演出哪个剧目,然后从网上购买,到剧场兑换票观看,就像网上买火车票一样。“如果真的有好的剧目,又方便购买观看,价格实惠,肯定比在家里看电视会接受更多艺术的熏陶。”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