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休憩亭下暗藏蓄水池 年蓄水2万立方

28.05.2015  12:51

  千佛山景区林中设计的收集雨水的小水塘。景区供图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示范区,千佛山景区的改造工程已经悄然启动。按照工程要求,改造后的千佛山风景区“肚量”很大,每年将存蓄雨水2万立方米,在降雨量达到大雨级别时,雨水也不会进入市政管道,而是全部在园区内“消化”。

   增加雨水积蓄能力

  26日,千佛山景区西区,施工单位正在做一个休闲小广场的透水铺装。据工程人员介绍,为了拦蓄雨水,他们正在对景区西区进行改造。改造工程坚持“能绿化的地方不硬化,能生态铺装的地方不硬铺装”的宗旨,因为绿地是存蓄雨水最大的“功臣”。

  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单位对西区的原地貌做微地形处理,增加地块的坡度;在缓坡处多垒砌水平阶,在陡坡处采用垒砌鱼鳞坑等方式进行绿化,增加雨水的滞留面和渗透量。

  植物搭配方面也有讲究。开阔、光照良好的区域,要增植灌木丁香及地被植物,在林下则要种植耐阴的金银木。市民常见的草坪,要采用麦冬搭配小叶扶芳藤复式种植方式,以便有效减少裸露土地,增加雨水积蓄能力。

  千佛山风景区基建科工作人员杨振华表示,根据测算,降雨量在15毫米以下时,依靠绿地几乎能完全吸收。

   山脚下建透水广场

  不少市民和游客在千佛山西区游玩时会发现,这里的道路铺装多种多样,有的地方用糠粮沙,有的地方用透水砖,而有的地方则采取嵌草铺装。

  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铺装方式都属于生态透水铺装,而目的也是为了能多留下点雨水。除了促进雨水的下渗、积蓄、回用,这样变化多端的铺装方式,还能使道路风格多样,成为移步换景的景观。

  为了增加透水效果,景区的道路其实也暗藏端倪。

  在千佛山景区,不少横向道路都是外高内低,这样能将雨水引至内侧绿地中;纵向道路基本都在原有登山路的基础上修建,适当节点还有导水槽,这样能将道路上的雨水导入水系或绿地中。此外,山脚下还建有透水广场,将剩余的雨水再次收集。

  “像这个亭子,看起来没什么特殊,其实亭子下面是一个设计容量为700立方米的蓄水池。”杨振华告诉记者,为了留住雨水,千佛山景区在改造中设置了不少“机关”,这些收集的雨水可供灌溉或营造水景。

  按照目前的工程设计,千佛山风景区在降雨量达到大雨级别时,雨水也不会进入市政管道,而全部在园区内“消化”。

   每年蓄水2万立方米

  按照住建部的要求,海绵城市市区内年径流的控制率要达到70%,千佛山景区的改造设计要求是控制率达到85%,整个改造工程有望于今年7月份完工。

  考虑到景区的山南只有一条游览线,硬化路面很少,其改造潜力也小,南山的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0.9万立方米。相比较而言,作为主游览区的山北,亭台楼阁、硬化路面都比山南多,设计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1.1万立方米。如此一来,景区每年将存蓄雨水2万立方米。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