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作用凸显

28.04.2017  22:17

省第十次党代会后,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战略的全省覆盖,凭借“两区一圈一带”形成张力十足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发展的红利蓬勃释放。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自成立以来,在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山东蓝色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395.1亿元增长到31386.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由8029亿元增长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2016年,蓝色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17.9亿元,同比增长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46.5亿元,同比增长9.2%,蓝色经济区对全省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

规划》实施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四区三园”载体作用,优化海陆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据了解,蓝区重点培育了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等6大优势产业。组建成立了海洋生物、海洋动力装备、海洋食品等7大产业联盟,集聚海洋优势企业200多家,拥有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千家,打造了海洋企业“抱团聚力”发展新模式。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海藻酸钠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烟台中集来福士作为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海工装备主要基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总量的3/4;纯碱、氯化钙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

201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4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970亿元。自2015年以来,山东积极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印发了《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2015-2020)》,确立14项产业发展类和10项支撑保障类重点工程。山东出台了省级海洋牧场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海洋牧场240余处,面积超过1.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的1/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陆空多式联运系统加速形成。目前,烟台蓬莱机场、日照机场已建成使用,青岛新机场、济青高铁、青日连铁路、龙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青荣城铁已全线贯通,青烟威正式开启同城模式。青银高速扩容已启动前期工作,潍日高速、济东高速、龙青高速等工程进展顺利。2016年,蓝区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3亿吨,同比增长6.4%,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港口吞吐量分别达到5.1亿吨、3.8亿吨、2.65亿吨,蓝区成为我国唯一拥有三个过两亿吨大港的区域,以青岛港为龙头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初步建立。

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蓝色粮仓”、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海洋生物产业研发和生产高地、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以及海洋文化旅游胜地。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超60%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开发的固态电池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顺利完成万米全海深示范应用,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应用全海深锂二次电池动力系统的国家,突破了全海深电源技术瓶颈,掌握了核心技术。作为世界七大海洋实验室之一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去年底启用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计算能力达到每秒2600万亿次,是目前国际海洋科研领域性能最强的超算系统。这些科技领域的成就离不开人才的贡献,与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密不可分。

山东海洋科教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国50%以上海洋科研机构已进驻蓝区,拥有从事海洋科研的驻鲁两院院士21人,建成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3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20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85名,扶持43个泰山学者蓝色产业人才团队项目,直接从事海洋研发人员超过1万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6年多来,新增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大批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装备,《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批复,青岛、烟台、威海3市成为国家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之首。青岛、烟台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潍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技集聚区。2016年,全省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去年4月5日,国务院正式同意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2014年6月9日,国务院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自成立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不负所托,目前已有35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30项改革列入国家、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新区整合成立10大功能区,赋予各大功能区173项新区管理权限;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多元化参与、网格化巡查等“六化”工作机制,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创新综合执法模式,建立半军事化管理的巡查队伍,被誉为“黄岛模式”。2016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在目前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三位。

青岛西海岸新区所取得的成绩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立足打造全省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的一个缩影。创新发展需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蓝区全面开展先行先试,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潍坊率先落实三张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四证合一”审批模式,积极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破解了县市区土地瓶颈制约。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发起成立全省第一支海洋产业基金——“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开展了海域招标出让、海域使用权挂牌流转等多项业务。日照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通关无纸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关检合作“三个一”等通关改革措施。

在金融领域,蓝区积极深化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组建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山东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东营)、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农村产权等交易平台建设,设立我省首家民营银行——威海蓝海银行。

山东蓝色经济区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挂牌产权转让841宗,完成股权融资和产权交易金额114.2亿元。改革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老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元,同比增长7.8%,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000多元。

蓝区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青岛、烟台、日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和节点城市,青岛、临沂、滨州、潍坊4市开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初步构筑了“多端束状”联通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交通格局。

在对外交流和合作方面,蓝区成功举办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第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中乌经贸合作论坛等国际性活动。与美、法、加等国家开展海洋经济经贸、科技交流系列活动,打造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威海中韩自贸协定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积极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落户西海岸新区。2016年,蓝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1494.1亿元,实际到账外资801.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4.3%和72.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红线区占比超五分之一

山东拥有全国1/6的海岸线,海洋空间资源类型齐全,在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提供了很多可推广的模板。

蓝区创新海洋生态文明管理机制,编制印发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和规划,启动七个试点和五大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损害补偿试点,发布了海洋生态补偿办法和地方标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落实。威海市、日照市和长岛县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快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全省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9669.26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0.44%,重要海洋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实现了全覆盖。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新建国家级海洋公园2处,全省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达到29处、省级9处,总面积70多万公顷。对海洋保护区实施分类管理,促进了保护区建设上档升级。

蓝区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深入实施60个渤海生态修复及能力建设项目,修复了受损岸线、生物种群和滨海湿地。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全省破损岸线治理率达74%,毗邻海域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由5年前的89.1%上升至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