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曾经那么好你造吗?

10.04.2015  10:46

  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在历史上,诗仙李白吟咏过的华不注曾经享誉一时,上至皇帝下至文人乃至平民,凡游历至济南无不登临揽胜华不注,焚香祈福华阳宫。

  盛唐诗人李贺用“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神来之笔,将济南山川描绘成梦一般的幻境。在这九点齐烟中,华不注是群山之首。

  近两百年来,华不注的名声随着鹊山湖的缩小乃至消失,名声渐渐衰落,一度被人们遗忘。近期,华山片区改造工程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千年以前烟波浩渺,孤峰直上的盛景有望重现,这也将重新开拓济南北郊的新生。

   一战成名的华不注:传承忠孝文化

  史料典籍中对于华不注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绘。在这位走遍中原大好河山、饱览过山川秀色的地理学家眼中,华不注山的俊秀仍然可圈可点,让他不惜笔墨抒发溢美之词:“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

  从最早郦道元的描绘,到今天1500余年后,天气条件较好时,从济南市区往东北方向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孤峰拔起于广阔的平原旷野中。初春的季节,浅浅的绿色刚刚开始爬上山岭,主峰呈现给今人的似乎是经历了山河巨变和历史沧桑的褐灰色。即便如此,这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山峰,仍然昭显着当年几分险峻的气韵。

  年近五旬的华山镇老居民王庆华自小在华山脚下长大和居住,对华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说起这座已经没落的当年济南第一名山,王庆华给记者讲述了华不注那段离奇曲折的“成名史”。春秋时期,华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齐晋“鞌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晋军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不给战马披上铠甲而参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逄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只此一战,齐国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华不注却一战成名,名扬天下。

  “在我看来,华不注的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千年,除了‘一忠’逄丑父,还有‘一孝’闵子骞。”耗时十余载写成《济南第一名山——华不注》一书的王庆华这样认为,在历城区洪家楼附近,有一条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闵子骞命名的道路,即闵子骞路,其“鞭打芦花”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元代费县县尹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其实是葬于华不注山下,后迁坟于别处。

  时至今日,华不注山下的华阳宫内,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孝子闵子骞和忠臣逄丑父,领受着千年的香火和后人的凭吊。华不注亦因千古忠臣和孝子增添了传统文化色彩。 初次听到华不注,会觉得是个好奇特的山名。有人考“华不注”古音即“花骨朵”,因为这座山从正南面眺望,只见其平地而起,奇绝峻拔,下圆上尖,丰满充实,宛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难怪古人为其起了这个如此奇怪的山名。自“鞍之战”之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光中,华不注稳坐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

  在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战”外,华不注更因“一诗”、“一画”而声名远扬。唐天宝三年(744)春天,诗仙李白飘然而至,在紫极宫加入道籍不久,便乘船来到华山,于是便有了《古风·昔我游齐都》的名篇,诗云“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大概是华不注俊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的美妙联想,诗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并驾鹿而去:“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这是幻梦?还是想象?或者是诗人陶醉于山水之美而飘飘然,不禁有飞升之念?或许更是紫极宫的道箓使他心情畅快,从而好山好水看不足吧。

  500年后,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也被华不注的风韵所吸引。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赠于友人周密的《鹊华秋色图》,用淡淡的墨彩勾勒出鹊华胜景。从此,华不注又随着这幅国宝级名画而更负盛名。据说此图在清代流入宫廷,乾隆帝见后赞叹不已,后又专程来济到华不注亲眼观赏鹊华美景。至今镌刻在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门前的抱柱联,就是赵孟頫盛赞趵突泉的名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他将华不注放到了和大明湖相媲美的位置,与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原标题【 华不注曾经那么好你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