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屡因食材受罚 文化差异是主因

05.12.2014  12:37

      荷兰大众美食城的老板黄钺率先在荷兰推出了香辣蟹、刀削面等中国地道饮食,拓展了荷兰人原来对中餐的有限认知。海外中餐底气足离不开中餐市场的红火。据报道,目前美国的大小中餐馆已有5万多家,从业者超过30万人。但在中餐繁荣表象下,食材却成为中餐的一根软肋。

          华人屡因食材受罚           中华美食在走向海外,广为传播的同时,却有不少华人因为食材踩中法律“地雷”而苦恼。           近日,西班牙北部地区的一名中餐馆业主被指控非法渔猎。在他捕获的淡水鲤鱼、鲶鱼、梭鱼、鲈鱼等鱼中,包括许多政府规定的保护鱼类。最终,他被警员们逮捕。           无独有偶,西班牙南部地区的4名华人也因为在当地海边礁石上采海参,遭到了当地市政警察的阻止和处罚。           而在意大利,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近期,意大利罗马的联合调查组在检查一家华人海鲜餐厅的厨房时, 发现了重达130公斤的两条政府禁捕鱼。但是这两条鱼是从海鲜市场上买回来的,餐馆业主根本不清楚海鲜市场销售的鱼的种类,也不清楚哪些鱼是餐厅不能销售的。虽然老板觉得一头雾水、冤枉不已,但还是被处以2500欧元罚款,并限期停业整顿。           文化差异是主因           华人在海外因为食材频频被罚,既因为不熟悉当地法律,更因为中外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           正如神经人类学家约翰·S·艾伦(John S.Allen)在《脑子,肠子,厨子》一文中所言:“虽然用脑子觅食的人类看起来什么都能吃,但他们绝对不是什么都吃--只是他们判断能吃不能吃的标准非常任性。”           一些在中国被视为珍馐的食材,在其他国家则可能是违禁品。小龙虾在华人眼中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但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出售牛蛙和小龙虾都需要得到许可。曾经弗吉尼亚州北部一家华资超市因为销售牛蛙、小龙虾、泥鳅等违禁海鲜被起诉,超市两名华裔经理遭到重罪指控。谁能想到一只龙虾还能把人送进监狱呢?           无独有偶,在西班牙地中海边的岩石上生长有一种个头较大的圆形贝壳,学名叫“帽贝”.从外形上看,这种贝类很像中国的鲍鱼,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中国的鲍鱼可以大量繁殖,而“帽贝”一旦从岩石上被撬走,就很难再恢复和繁殖了。因此当地一直没有食用“帽贝”的传统,而华人却把它当做鲍鱼大量采集,最终多名华人被指控非法渔猎和捕猎保护动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了地道的食材会让华人餐桌失色不少。但是从中国进口不仅运费高昂,还要面对严格的食品检疫程序。于是一些华人就耍起了小聪明,直接从中国夹带种子到国外种植。近期,意大利有关部门突击检查了巴贝力诺的一处华人经营的农场。检查中,警察查扣了华人农场从中国夹带进口的74罐菜种和大量袋装蔬菜种子。           意大利对植物的引进有严格的法律界定,进口植物必须经过检疫,蔬菜上市同样要通过相应的卫生检查。农场未经检验上市的蔬菜作物不仅可能影响人们的健康,还有可能引来其它物种间的无序变异,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食材违法损害华人形象           华人在食材问题上频频被亮红灯不仅让自己蒙受损失,也损害了华人形象。           去年4名华人在西班牙北部滨海城市,用手电在海边违法捕虾,不仅遭到当地警方的查处,还被当地媒体曝光。一时间当地充斥着华人在海边非法捕虾,然后拿到自己的餐馆里销售获取暴利的说法,给当地的华人群体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形象甚至会导致一些歧视华人的外国人将莫须有的罪名安插在华人身上。据欧洲《华人街》网报道,11月29日,在意大利西海岸一个旅游城市,一家经营达二十多年的中餐馆门口被人放了装着一只猫的纸箱,并用中文打印了一张带有歧视字样的纸条,诬陷该餐馆加工猫肉。           正如华人餐馆业主黄钺说的那样,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在各国最直观的代表形象,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遵守当地法律,融合中外文化,提升海外华侨华人形象。           面对严峻形势,华人开始思考反省,并找寻应对之策。华侨华人除了适应当地法律法规,规避违法食材之外,还努力寻找替代食材和菜系。           根据纽约州长签署的第A.1769b/S.1711法律,从2014年7月1日开始,纽约州禁止出售生鲜和干制的鱼翅。虽然鱼翅一直是高档中餐馆的必备品,但是法规一出,纽约大部分中餐馆已经找不到与鱼翅相关的菜系,或者推出了替代菜系。           看来,虽然当地的法律法规限制了食材的选择,但是各国相关法律并不是针对华人饮食习惯而制定的,华侨华人没必要“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