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新常态下应加大鲁港金融合作 促区域经济发展

27.01.2015  23:09

陈华山东省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发言

   中国山东网1月27日讯 (记者 王永春)香港是山东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和走向世界的平台,已成为山东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最集中地区。据山东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利用港资520亿美元,居利用外资国别(地区)第一位。有39家山东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总额占全省境外融资额的八成。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两会上,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接受中国山东网专访时表示,当前鲁港金融合作的成绩巨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常态下,山东应加大鲁港金融合作、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鲁港金融合作取得成效明显

  陈华说,近年来,山东围绕深化鲁港金融合作,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务实合作,取得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总体看,鲁港金融合作呈现规模扩大、业态丰富、发展向好的势头。香港在我省投资金融业态呈现多元化态势。除银行外,还投资设立了保险、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多种金融业态。

  另外,山东在香港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募资规模最大。“香港是山东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市场,截至目前,山东在香港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境外上市公司总数的43%,融资额占境外上市融资总额的81%。2007年,中国重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制造业首只在港上市红筹股,首期融资11.6亿美元。”

  再者,金融租赁成为金融业新的投资热点。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批准香港投资金融业项目47个,合同港资9亿美元,实际到账5亿美元。仅2013年当年新批的香港投资金融项目就达到28个,合同港资4.2亿美元。其中,金融租赁类项目达到27个,合同港资3.7亿美元。

  有成效,同时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鲁港金融合作近年来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受制度和政策约束。陈华说,金融业受国家严格管控,金融立法权在全国人大,监管权属于“一行三会”,地方政府在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吸引、扶持、服务”,很难在金融业务的管理职能上突破。

  另外,落实CEPA安排中有些政策不配套。“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性,港澳服务业企业在山东设立外资企业后,在申办企业经营资质、人员从业资质、经营许可证等方面,有时存在资质不能互认,前置审批权限中央和地方没有同步下放等问题,有些虽然CEPA中有明确规定,但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细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陈华在专访中表示。

  再者,缺乏全国性的金融交易平台也是一大弊端。陈华说,金融交易所的设立,有助于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例如深圳的证券交易所、郑州与大连的商品交易所等。目前山东缺少这些有形交易市场作为载体,对吸引港资金融机构落户、聚集国际资本、提升金融辐射力造成一定影响。

  新常态下应加大鲁港金融合作,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于进一步深化鲁港金融合作的对策,陈华表示,应加强对国家金融开放的政策研究,做好政策的争取和利用工作。“尤其是研究当前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以及沪港通在提升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考虑山东应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机遇,把香港和上海在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与山东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山东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要明确济南、青岛两个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济南市依托省会城市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青岛市发展以财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端金融业务,建设国际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大力引进香港国际金融机构总部、私募基金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和与之相关联的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落户,加快建设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改变目前济南、青岛金融资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局面,为山东金融辐射开辟活水源头。”

  最后,陈华认为还应积极推动香港战略投资者与省管重点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引入国际资本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以股权换技术、换机制、换管理,实现山东企业兼并收购、增资扩股、合资合作、改制上市、技术引进的目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