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意见》

12.06.2015  21:21

  山东省即墨市,拥有大庙山传说、黄氏烙画、泥老虎、北杨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沉淀着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一道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近年来,立足地域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即墨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意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打造浓郁“地方味”教育,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柳腔曲韵唱响校园

  “手扯哥嫂把话论,听我桂妹子说端详。三人同把草堂进,妈妈跟前讲人情……”近日,在即墨市实验四小的礼堂内,十几个同学身穿戏服,手拿折扇,表演了《小姑贤》当中的一段经典剧目,引得台下掌声连连。

  柳腔,是实验四小的一门课程。学校每星期安排两个下午,集中学习《赵美蓉观灯》、《墙头记》、《卷席筒》等精品选段。

  在深入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即墨市把柳腔纳入校本课程,分期分批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柳腔少儿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柳腔进校园活动。学生表演的即墨柳腔,先后亮相“央视少儿春晚”“全国校园文艺汇演”等大型演出。

  传统技艺列入课程

  周氏布老虎、毛子埠升、葛村榼子、上泊金银器……深厚的文化中蕴含众多民间手工技艺,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焕发着夺目的光彩。即墨市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把这些传统技艺纳入地方课程,使它们在师生中广泛传播开来,焕发出新的光彩。

  刘泽君是即墨市一所中学的美术教师,2005年开始对当地大沽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发掘整理,他和其他教师一道,积极尝试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在美术课上,他们把“虎头鞋帽制作”“草编”“泥塑”等传统手艺融入教学内容,使课堂多了一份浓浓的乡土气息,学生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74岁的战桂亭是当地大沽河畔有名的老手艺人,有着60多年的剪纸经验。当地学校经常邀请她去给学生授课,系统地开展剪纸艺术教育。

  体育游艺文“武”双全

  在今年4月的即墨市学校体育节开幕式上,即墨市实验高中的学生表演了精彩的舞龙,盘、滚、翻、跳……在让全校师生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让该校的经典体育节目——北杨舞龙声名远扬。

  北杨舞龙是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既可以作为地方文化项目,也可以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

  在北杨舞龙的发源地——龙泉街道,辖区中小学均成立了舞龙传承基地。2012年起,即墨市实验高中把北杨舞龙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来抓,其中的佼佼者还被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录取。目前,学校已构建“制龙、舞龙、赏龙、悟龙、成龙”为一体的“五龙”教育体系,吸引众多学生前来学习。

  除了北杨舞龙、庄户棋,走进学校的传统文化体育、游艺项目还有丰城庄户棋、即墨大秧歌、金吉友拳法、九狮舞等。丰富的体育游艺活动装点了多彩的学习生活,更让非遗文脉在即墨校园绵延不绝。

  目前,即墨市有50余所中小学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学校;60余位各怀绝活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被聘为兼职教师,他们定期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