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历史学奖获得者格鲁津斯基:来中国比获奖更高兴

26.08.2015  20:09

 

首位历史学奖获得者格鲁津斯基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山东网8月26日讯 (记者 周玉森)26日晚些时候,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产生的首个“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将举行颁奖仪式。作为首位获奖者,法国历史学家格鲁津斯基教授上午和记者交流了自己对全球史观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他告诉记者,每个国家的全球史视角都是不同的,中西方学者存在这种不同是正常的,这也是多元化世界的一部分。

  谈到对中国的了解,格鲁津斯基表示,过去只知道毛泽东和黄河还有山东的孔子,现在从电影上了解了更多当代中国的社会情况,特别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让他印象深刻。

  谈全球史观:各国的全球史视角都不同 “和而不同”才会进步

  能够成为首位历史学奖获奖者,与格鲁津斯基突破以往史学家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用更具多元化的全球史观来研究全球化进程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分不开。

  在他看来,各国历史学家出现“和而不同”的多样化全球史研究方向是可以理解的。“全球史实际上是来解释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不同地区人们对全球化的一种抵抗。” 格鲁津斯基认为,每个国家历史学者写在全球史的时候都是从各自的视角去写。

  “中国跟欧洲是不同的,南美跟中国也不同。一开始先是从当地的视角去写,然后建立一种联系,最终是形成一个宏观的视野,不然就会很局限,形成欧洲中心化的理论。”格鲁津斯基非常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学观念,他认为如果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就会更好的理解现在,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无论对欧洲还是中国都是好事,多元化的世界才会相互促进,人类才会进步,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和而不同”。

格鲁津斯基教授创新的史学理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对中国印象:曾读过《毛主席语录》贾樟柯电影印象深刻

  说到第一次来到中国,而且还在这里获得了事业中的最高奖项。格鲁津斯基表则现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特有的超然,“实际上我对获奖并不是很看重,倒是第一次来中国还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让我很高兴。”

  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8岁的时候开始了解中国的时事,那时候知道最多的就是毛泽东、黄河、还有孔子等等,而且还读过《毛主席语录》,这些碎片化的事物构成了他对中国的最初印象。

  格鲁津斯基觉得,过去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比较片面,中国本土化的介绍很少能够直接传播到西方。而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电影院、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方式接触、收到有关中国的大量信息。甚至人们可以看到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不同地区的电影,这些影像让他们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更加感兴趣,从而加深了他们主动去了解电影背后的一些知识和历史。

  提到电影对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影响,格鲁津斯基聚了个例子,几年以前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世界》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都不知道怎么去解读这个电影。“就是因为缺乏(中国)文化方面的、历史方面的了解,可能印象深刻也是因为画面,这种视觉的效果,不能真正的去理解这种电影。”从而激发了他想要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格鲁津斯基说,当然现在有些不同,如今关于中国的报道到处都在。所以他们可能很自然的就会接触到中国,关于中国的一些宣传,了解到中国的一些情况。但这些都是外界的介绍,而不是中国主动的讲述,“其实中国不应该等待别人去介绍自己,应该自己可以讲述自己的历史,不用等着其他国家的学者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