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出欧美” 中国史学研究获国际瞩目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26日电(记者刘宝森、王子辰、孙晓辉)记录研究历史的国际历史学会也在书写和改变着自身的历史。这个成立于115年前的国际组织8月首次走进亚洲,选址中国,史学研究欧洲中心主义格局开始出现松动,中国收获国际史学界更多关注。
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创纪录地吸引了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位历史学家。此前的一个多世纪,这个号称史学界“奥林匹克”的大会从未走出过欧美。
这届大会开创性地设立名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的议题,位列大会4大主题会议首位。开幕翌日全天,14位海内外史学家从14个历史维度回望、研讨中国历史。从“中国的白银货币化”看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从朝贡体系看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交往与信息的收集中比较罗马帝国与中华帝国……试图定义历史上,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的世界当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的理解。
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说,聚焦中国非常重要,“如果想了解现在,那么必须回到过去。百年前的中国和今日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全球视野了解当今中国必须以全球视野回望百年前的中国。”
以往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地多次设在欧洲国家,仅有第14届和第20届分别在美洲的美国旧金山、澳洲的澳大利亚悉尼举行。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38年,即便处于反法西斯战火中,中国仍排除万难派出胡适,首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说,回顾历史到1905年还在中国清朝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就开始在刊物上报道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的消息,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10年。而1995年中国史学会第一次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国际历史科学代表大会上提出申办,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20年。
史学资源与学术话语权上的错位,也让中国在国际历史科研领域并未能获得足够的关注。第一次到中国的挪威科技大学教授丽思万德说,此前很少能从这样的会议上看到中国学者的身影。我想这和大会此前过多地关注欧洲、西方,视野太窄有关。
“事实上,欧洲史学家一直关注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吉多·阿巴帝斯塔说,19世纪到20世纪初,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主流认为是一个不能自由与外界沟通的国家,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之后,中国开始寻求开放,与世界发生越来越多的关联,从这个角度上讲,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好。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优良的历史传统。这样的一个国家在国际史学上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教授万明指出,早在明代,白银货币化就直接引发了中国和全球的联系,在全球化进程开端的时候,中国通过白银和世界连接起来,
张海鹏指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增加了中国议题,很多场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突出了中国在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和影响,让参与大会的各国学者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历史作用。
与会史学家则认为,以史为鉴,让更多国家参与历史研究进程中,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动力,历史科学大会则为各国历史搭建起了合作交流的平台。
“这个会议是在中国召开,很显然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都希望更多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学家也希望更多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以及历史学家的观点。”罗伯特说,这次大会在提升全球化历史和跨国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尝试,全球化和跨国界历史研究的转向将得到充分诠释。(参与采写:王海鹰、娄辰、席敏、滕军伟、周科、萧海川)
原标题【 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出欧美” 中国史学研究获国际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