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30.12.2015  17:23

阳谷县审计局  邢华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行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原则、范围和方式。实行审计全覆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

一、如何理解审计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内容上的全覆盖,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二是时间上的全覆盖,对重点部门、单位要每年审计,其他审计对象1个周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以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开展跟踪审计,坚持问题导向,对问题多、反映大的单位及领导干部要加大审计频次,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二、县级机关实现全覆盖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力量不足,人员结构难以满足“全覆盖”的要求

在目前的审计模式下,县级审计机关已经普遍存在着人力不足的情况,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面临全覆盖的任务,县级审计机关难免有心无力。并且审计全覆盖要求审计人员对覆盖领域的各项业务都要精通,目前县级审计机关人员结构中,具备专业技术资格和精通计算机审计的人员数量偏少,人员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标准。

2.现行体制下县级审计机关的权限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一是受审计管理体制影响,县级审计机关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部门的双重领导,县审计机关对同级的一些领导机关未进行过审计,造成一些被审计单位成为“灯下黑”。虽然宪法和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但是,对同级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政法、纪检、组织、宣传等权力机关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监督,一直是是困扰地方审计机关的难题,《框架意见》中要求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将很大程度上避免此问题的影响。二是审计权限受限,由于不少资金实行省统筹、市统筹,数据由省、市集中管理,县级审计机关无法取得数据,因而不能开展审计监督。

3.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

审计全覆盖形势下,借助“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势在必行,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程度不高,成为借力“大数据”的一大瓶颈。

三、县级机关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审计全覆盖

1.对县区内的审计对象进行分门别类,明确“全覆盖”的对象

要实现审计全覆盖,首选要知道覆盖的对象有哪些,对县区内关系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进行分门别类,掌握审计对象的多少、资金规模性质,下属单位等因素,通过摸清对象,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制定审计计划时才能有的放矢。

2.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统筹制定审计计划

实现审计全覆盖,必然会加大审计的难点,增加工作量。在现有审计资源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了具体的审计对象分类,在制定计划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避免重复审计,尽量节约审计资源。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避免重复审计,与上级机关或者专项审计项目有重叠的项目不再安排审计。二是要统筹安排审计项目,做好审前调查,多安排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覆盖更全面,涉及面更广泛。比如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就不需要再安排财务收支审计,节省审计资源。

3.加强人员培训,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实现审计全覆盖,人才是关键。在目前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必须转变思路、方式、方法,发挥审计人员的最大效用,通过向上级审计机关选派人员学习和参加大型审计项目实战锻炼,以及组织专门培训等方式,提升人员素质。实行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后,可通过人才交换交流的方式进行交叉审计,整合审计资源,全省、全国一盘棋,哪里需要去哪里。

4.处理好全覆盖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审计质量是审计事业的生命线,审计全覆盖,审计对象增多了,但质量不能下降,没有质量的全覆盖,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全覆盖。实现全覆盖,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审计程序一步也不能简化。针对更多的项目,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出更加高效的审计审理程序,做更详细的审前调查,形成更加严密的审计方案,不仅从数量上提升,质量上更要飞跃。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