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展乡村儒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各地兴起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山东省通过发展乡村儒学,积极探索使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转化发展的途径,取得明显成效。
一、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兴起
2013年,山东济宁尼山圣源书院在泗水县开始兴起乡村儒学试验,通过乡村文化重建乡土文明,让儒学回归乡村,改变民风、家风、村风。书院开设儒学讲堂,讲授儒学经典,并组织学者走进乡村开设乡村讲堂,每月两次授课,形成固定讲课制度。除泗水县乡村儒学讲堂之外,山东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讲堂,如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道德学校、潍坊市青州市孝礼儒学讲堂等,都将儒学作为传播内容,向村民讲授儒家思想。这些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村、以儒家道德教化群众的尝试,被人们称为山东乡村儒学现象。
一年多来,如今老人儿童、家庭主妇们都竞相自觉走进讲堂,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发生喜人变化,孝敬父母、邻里互助、爱护环境的多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歪风陋习少了。乡村儒学教育把讲堂搬到群众家门口,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实践,是推广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文明乡村、维护文化安全的有益探索。
二、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经验
山东乡村儒学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以下几条:一是官民并举。乡村儒学讲堂由民间力量尼山圣源书院发起,师资主要依靠书院的专家学者和当地的儒学爱好者,教材自编,场地就近,组织工作主要由志愿者承担;当地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财政投资改建部分乡村儒学讲堂,制作宣传栏、宣传画,解决部分图书资料购置和活动经费,保证了乡村儒学讲堂的正常运转。二是贴近群众。乡村儒学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特点和需求。内容上,选择农民普遍感兴趣的孝道为突破口,弘扬儒家孝文化,以《弟子规》等浅显易懂的经典加以现代诠释为教材,以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语言,通过小故事讲解,引起农民共鸣;形式上,既组织儒家礼仪演示、朗读背诵比赛,也有老师自编的编写歌曲、话剧,还邀请践行孝道的普通人现身说法,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三是因势利导。山东是孔孟之乡,群众愿意也容易接受和践行儒家思想,为乡村儒学兴起提供了优质土壤。尼山圣源书院以此为契机,对儒学进行了新时代的解读,把儒学的道理转化为指导群众日常生活的规范,教育群众如何做人、知礼,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启示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启示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扎根生长、形成长效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坚持“民办公助、独立运作”的原则。民间机构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极大热情,也有独特优势。党委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加以引导和监管,努力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既不大包大揽、也不放任自流。二是坚持正确的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育人化人、服务社会为首要目标,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在内容选择上要区分精华与糟粕,注重时代性,充分挖掘、认真梳理出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予以弘扬。三是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在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列为公共文化培训工程的项目。四是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各地根据要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适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