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局服务科学发展积极构建十五大统计监测体系
近两年来,青岛市统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战略决策部署,不等不靠,加大创新力度,突出抓好全市在“转调创”、“蓝高新”、城镇化推进、民生领域等方面的重点监测,探索建立了十五大监测体系,在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为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全市科学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
一是建立了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全市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发展水平,及时、准确地跟踪监测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定了包括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产销率、工业出口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七项工业生产和效益指标的监测制度体系。该体系涉及工业19个大类,89个中类,262个小类,按月度进行跟踪监测。该监测体系的建立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二是建立了“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建设推进及成效监测制度。为全面反映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金融中心、总部商务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设施等领域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的建设推进情况及建成成效情况,探索建立了“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建设推进情况及建成成效情况监测制度。该制度对“十个千万平米工程”的项目规划建设规模、在建项目建设进度、项目竣工交付率以及建成项目的入住企业数量、行业分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等定量监测。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青岛服务业发展上层次、出品位、提质量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是建立了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监测指标体系。为及时反映青岛全面落实全域统筹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建立起涉及10个方面,44个指标的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总目标任务、年度目标任务、累计进展情况和当期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分期、分类进行统计,有利于各级领导定期调度、及时督查,确保全市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四是建立了蓝色硅谷投资发展统计监测制度。该制度对蓝色硅谷范围内的即墨温泉、鳌山卫蓝色硅谷核心区和崂山区蓝色硅谷产业带内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建设项目进行统计监测,全面准确反映了当前经济“转调创”思路下,青岛蓝色硅谷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进展等情况。
五是建立了蓝色经济及海洋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行业划分,细化统计口径及指标解释,形成了蓝色经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三个层次的较为完整地统计框架体系。按季度编印《青岛蓝色经济运行手册》及时准确反映海洋生产总值发展情况、海洋经济各产业、各行业发展情况、统计示意图、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情况。
六是建立了蓝色粮仓统计监测制度。根据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与深海养殖,建设蓝色粮仓”部署要求,全力加强对水产良种繁育、水产冷链物流、远洋渔业生产、水产健康养殖等推进情况监测,从水产品生产、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安全检测三大方面,建立起包含22个指标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夯实蓝色粮仓建设基础,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供统计服务。
七是建立了亿元以上当年新开工投资项目统计监测及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从创新大项目统计管理和监测模式入手,本着有定期形象进度照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做到在线把握实际开工项目及建设进度情况,实现“在线跟踪监测、直观查询查阅、科学评价对比、督促推进建设”四位一体的管理要求,有针对性的打造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新的综合管理模式,利用自行创新建立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全市所有在建和续建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进行同步监测,进一步提升了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的统计监测水平,全面提升了投资项目统计数据质量。
八是建立了“十二五”以来亿元投资竣工工业项目统计监测制度。该制度重点监测“十二五”以来全市亿元投资竣工工业项目的投资额、实际竣工时间、建设性质以及企业的注册类型、规模大小、产出情况、用工情况等。通过该制度的建立摸清了全市“十二五”以来亿元投资竣工工业项目后续发展状况,为更好地把握全市工业后续发展能力,及时跟踪监测亿元投资项目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导工业发展提供依据。
九是建立了高端制造业统计监测制度。该制度主要针对全市规模以上、在高端制造行业范围内的企业生产与效益情况进行季度跟踪监测。该制度的建立为全面反映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及时、准确地监测高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导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十是建立了高端服务业统计测算制度。该制度确定了高端服务业行业结构、编码和范围。按照点(企业)、线(行业)、面(整体)相结合的原则,共确定了三层共88个小类行业为统计测算范围,建立了基础指标和综合指标体系。该制度的建立全面、准确反映全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服务业“高端、新兴、蓝色”建设成效。
十一是建立了总部经济统计测算制度。该制度界定了青岛市总部经济统计范围,建立了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和总部经济发展成果统计指标体系,分七大类别制定了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确定了350家大型总部企业为年度的统计对象,提出了总部经济数据测算方法。实现全市总部经济的定量测算,全面反映了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
十二是建立了重点经济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准确反映青岛功能区建设情况,科学设置了88个指标,分别从人口、从业人员和土地面积、入区项目、注册企业及注册资本、地方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济和科技活动等9个方面反映重点经济功能区建设,为青岛市“组团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优质统计服务。
十三是建立了工业产业集聚区统计监测制度。该制度对全市五十余个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设、生产、效益等方面进行季度监测。具体指标包括产业集聚区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通过对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提高了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准确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准确把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走势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统计服务。
十四是建立了建筑业和房地产重点企业统计监测制度。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市重点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对建筑业总产值年度达到10亿以及以上的大型建筑企业的承揽工程、完成产值及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月度统计,对具有代表性的50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发展趋势、项目区域分布以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季度监测,成为建筑业和房地产日常统计业务有益的补充。
十五是建立了深化医改价值目标晴雨指标体系。为监测分析“十二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定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现进程,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动态性、可行性原则,围绕改善人群健康结果这一最终目标,采取“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模式,构建了由9个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了深化医改价值目标晴雨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反映了年度深化医改的客观评价标准,既符合青岛实际、又具有卫生特色,且与国家卫计委“人口与健康政策法规评估系统”相衔接,便于同类城市横向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