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古村曾被《诗经》提及 60年未发生刑事案
18.03.2015 15:48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高邑一个村子
60年没发生过刑事案 驾车至高邑县城,进入一家饭店,询问仓房村所在,一位赵姓先生放下碗筷,娓娓道来:距此7公里处,泲河南岸,便是仓房。那村历史悠久,有2000多岁啦。魏晋时期房子郡在那儿建仓房(粮仓),遂改名仓房。《诗经》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所描写的泲河畔经典恋歌,就发生在那个古老的村落,“这个村文化底蕴深厚,整个高邑老少皆知!” 如今,村中居住着308户,1406人。虽说该村仍保持古韵古色,却早已成为现代文明富裕村,曾荣获“河北省美丽乡村”“省级基层组织示范村”等称号。 有人竖起大拇指继续介绍,那村了不得,现在平均每户人家一辆轿车,半数以上人家在县城或省会买了楼房。咋这么富裕呢?村里有八九家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光固定资产就达6亿多元,“村里的人个个有工作,很多人家都是企业股东!周围村的姑娘都愿意嫁过去呢!”又有人说,“你见哪个村有公园的?仓房就建了个滨河公园。村民在公园里敲锣打鼓扭秧歌,简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 仓房哪样最牛?大家伙几乎异口同声:村风好、民风正。有人抢话道:“自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以来,仓房就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建国6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偶有矛盾纠纷,都能够及时在村里化解。” 这个说法在高邑县几乎家喻户晓,随后记者也在该县公安部门及仓房所在富村镇证实这一说法。 被文化“包裹”的 仓房处处有文化 昨日9时许,进入仓房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侧乔木花灌簇拥;白墙灰瓦的屋舍,鳞次栉比、落落大方。还有一栋连着一栋的连体别墅,更显示出“高大上”的节奏。 这哪里是平原上的一座村落,根本不亚于城市里的美丽街道。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落曲深幽静处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您瞧,村委会的墙面上白粉笔字写得明白,“当代中国24孝行”。其中提到,“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定期带父母做体检”“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24条“牢记”让人体会到,这个村子的儿女是如此恪守孝道,这个村子的父母是如此幸福。拐弯向前,道路两侧的文化墙映入眼帘。原来,村里聘请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村内主街道两侧精心绘制了400米长文化墙,以传统美德、现代文明为主题,采用漫画、街头诗、诗配画等形式,开展孝道、爱国、敬业、互助等宣传教育。 而在滨河公园附近的墙面上,还贴了许多人像,是一面光荣榜。墙上的人像都是被村里选出来的好儿媳、好公婆,还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村民。活生生的人和事就在墙上,爱国、诚信、孝敬、互助等观念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滨河公园内还竖有一块大石碑,上边讲述《诗经》上男女的爱恋故事,用古典语言培养着村民的文化修养。 村里还建成了高标准村民服务中心,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原来农闲时没事干。现在只要有空儿我就到这儿来,看看书,长长见识。”有村民说。 走在仓房村内,还能随处见到古碑、古树、古庙、石碾、石磨,这都是仓房村落历史的文化符号。连古树也要保护,修路时能绕过的坚决绕过,决不砍伐。 “一间古屋、一座古庙、一棵古树、一块石碑,可能没有什么名气,没有经济价值,但却承载着一个村庄特有的精神寄托、历史记忆,是一个村庄的文化符号,必须保留下来。”村支部书记庞忠现意味深长地说。 2000年“村落文化”打造仓房文明 村内如此多活灵活现的文化基因,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仓房村传承2000余年的“村落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让仓房村和谐了世世代代。 64岁的谷丰彦指着村内的韩文公庙说,早在元朝,仓房村一名考秀才高登榜首的读书人,对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十分崇拜,于村内设馆授徒,所授门生屡中功名,其中仓房村一家三人同榜得中,使得仓房成为远近闻名的“鱼跃龙门”之地。在这位教书先生的倡导下,村民集资在村内建了“韩文公庙”。 自打那以后,仓房村崇尚教育,培养贤德之人,成为村落文化的特质。清朝末年这个不足300人的小村就出了6名秀才和监生。新中国建立至今,全村大中专毕业生有268名。 去年,他们在滨河公园重修了韩文公庙,并布置了图片展,让人们了解韩愈文化,进而宣扬以“和谐、进取、公平、诚信”为内涵的村落文化。以滨河公园为载体,把这里建成仓房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带。 村民庞许东介绍,自古以来村里重视文化培养,许多人都能提笔写几句诗词,还有很多人会书法、画画,“大家都很重视教育,只有教育上去了,村民才有文化修养,才能传承优秀文化!” 村干部庞聚峰介绍,自古以来,仓房村一直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和积累,民风淳朴的文化底色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见贤思齐的良好村风。茶余饭后,纳凉聊天,长辈们经常把村里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上进有为的人和事,讲给年轻人听,这种口口相传的“仓房故事”至今还在延续。 朴实、友善、互助、包容等良好村风和民风的传承已经融入仓房人的生活,孕育出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村落文化,让村民顺心顺意,即使心里有了问题,也能被继承的文化解开! 如今,仓房又组织村里的“文化人”编写了《村民道德三字经》,辑印了《仓房记忆》,传承和教育后人。世世代代的村民们自觉地“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遇纷争,能让人”……这也就找到了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以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的原因。 59岁的村民马增申还说:“我们村富裕与文化也有莫大关系!”他介绍,二十世纪90年代他们村早于别的村兴起了建陶瓷厂的热潮。因为资金少,只能在村里找合伙人,而村里传承了团结互助的文化,“合伙人之间都十分和谐,有难一起上,有福一起享,谁也不背叛谁!这样干事业还能不火?”马增申骄傲地说,他和同村伙伴干的纸箱厂都有30年历史了,“无论赔钱还是赚钱,我和合伙人几乎就没红过脸呀!” 仓房村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民主文化 富村镇镇长杨英吉介绍,仓房“村落文化”还与一个基因有关,那就是民主文化让村民信任村干部。他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领导班子就冲破思想禁锢,允许每个生产队推举两名代表参加全村会议,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形成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的雏形。此后历届村领导班子一直坚持村民议事制度,并逐步发展完善,村民代表的人数由原来的七八人,增加到三十人。近年来,村里又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填补了村务监督的空白,“村里的民主文化搞好了,人心舒畅,谁还能闹事儿呢?”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的村支部书记庞忠现更是认真、负责,连任了三四届的他几乎每天早上都骑电车在村里绕,“只要发现有违法违规的苗头,他就给压下去了!” 寻找适合发展的文化根基 “傍泲水临古郡润育千年古镇,重耕读兴工商开拓幸福新村”,题写在村口牌坊上的这副楹联浓缩了仓房村落文化的精髓和特质。而今因为“村落文化”,仓房的生活越来越和谐,仓房的经济越来越活跃,仓房的口碑越传越远。 仓房已成佳话,值得借鉴的是,无论是一个村落,还是一个民族;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种经济,都被文化的根脉影响着,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寻找适合的文化根基,让民族强大,让经济繁荣!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18.03.2015 15:48
刘家义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
文化厅
刘家义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山东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山东服务保障文化厅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