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产业“缺芯”有点痛
31.08.2015 17:53
本文来源: 发改委
产业“缺芯”有点痛
可穿戴设备是继智能手机之后最火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硬件。不论是Google、苹果、微软、英特尔,还是三星、SONY等国际巨头纷纷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当然,国内的厂商更为火热,除了华强北市场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一片“欣欣向荣”之外,一些医疗器械企业以及传统实体企业,如华为、中兴、360、小米、联想、盛大、腾讯、世纪佳缘、阿里、李宁等都已涉足这一领域。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行业的火爆与市场的表现似乎并不能成正比,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处境,业内外的吐槽声总是大于赞美声。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一方面是新兴产业的崛起,用户从认知到接受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另外一方面当然是产业化产品本身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完善、优化。
目前,从可穿戴设备来看,随着产品的不断微型化,其对低功耗的设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从芯片的设计、产品方案、算法到应用服务的整条产业链都尚未完善,整个产业链都还处于待进化的阶段。
常规的可穿戴设备产品通常由屏幕、芯片、无线通信、传感器这些关键元器件组成。大部分的初创公司为了在这一浪潮中能获取“利益”,通常选择供应链整合、组装的方式。普遍的方式是找一个方案设计方提供产品技术方案,然后选购芯片、传感器、显示屏、无线通信等模块,再找设计公司对外观进行设计、开发,再自定义设计一款APP,租用第三方服务器,拼拼凑凑就完成了一款产品。更简单的一做法则是直接找现成的OEM厂家,换上自己的商标就出来了一款可穿戴设备。这种整合的产品开发方式,形成的结果就是今天大家所认为的:产品同质化,而且缺少“痛点”技术。
而作为核心要件的可穿戴设备芯片,更是面临着缺失状态,致使很多厂家为了快速进入市场而采用手机芯片。这结果就是以牺牲产品的美感与性能为代价,搞出了很多迷你版的类手机产品。因为可穿戴设备相比于手机体积更小,而当前的电池技术又难以支持手机芯片的功耗。
虽然由可穿戴设备趋势所带来的产业火爆引起了诸多的芯片厂家重视,一些国际芯片巨头纷纷推出了专属的可穿戴芯片,这对于缓减、改善可穿戴设备的性能起到推动作用,但还不能彻底改善与满足可穿戴设备个性化的需求。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芯片厂商缺乏可穿戴设备的行业经验与使用经验;另外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广泛,产品与理念的创新速度超过了芯片的发展速度。
造“芯”行动蕴藏价值潜力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延伸、应用,市场经验的积累将有效推动芯片的发展。同时,诸多国际巨头的进入,以及国际芯片巨头的重视,可穿戴设备的“缺芯”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而要想更快地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缺芯之痛,一方面需要各芯片厂商的努力,另外一方面则还需要给予一些时间。
在我看来,未来的可穿戴设备芯片将会更加小型化、集成化,并且会是基于芯片平台进行定制、个性的融合,开源也将会是未来芯片的主流。
从整个产业的国际分工层面来看,基于可穿戴设备产业的芯片是物联网时代的一次新的产业分工机会,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潜力,也是国内企业抓住下一轮商业浪潮,并建立核心技术的一次商业机会。尽管目前专属可穿戴设备的芯片并不完善,但不少企业已经在探索、开发、优化各自的芯片平台,以打造属于可穿戴设备的专属芯片。
本文来源: 发改委
31.08.2015 17:53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原创公益歌曲《轻轻唱起国歌》唱响全球
据《文化视界》消息,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