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清朗过清明 绿色祭祀成风尚

04.04.2016  15:32

 

  市民在昆明市金宝山公墓用鲜花和绢花祭奠亲人。 新华社发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新的希望。

   回归自然

  生态安葬渐入人心

  没有精美的灵盒,没有高大的墓碑,人们手捧鲜花和蜡烛,围着花坛寄托哀思,轻轻擦拭纪念墙上逝去亲人的名字……今年清明前夕,上海福寿园、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共同为10名逝者举行了隆重的花坛葬礼。

  上海从2006年开始研究推广小型墓和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式。通过不断努力,上海葬式结构已经悄然改变。2015年,上海市民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已达41%。

  湖北省民政厅日前在龙泉山举行公益节地生态葬仪式,27位生态葬践行者的骨灰安葬在同一株树下,不留墓碑。这些骨灰坛由环保材料制成,数月内可完全降解,和骨灰一起化入泥土,回归自然。

  湖北各地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武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介绍,武汉市1997年开始探索树葬,如今树葬渐被市民接受,仅孝恩园陵园就有树葬逝者4200人,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树葬公墓区。

  广州市殡葬改革成效显著。据统计,当地生态葬比例已超过80%。

   文明守护

  一花一文寄托哀思

  “爸爸,您的孙子考上研究生了,我们全家一起庆祝了一下,您在天堂也应该为他高兴吧,我们想念您!”这是记者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鲜花祭坛中一张卡片上发现的寄语。

  记者了解到,一些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悄然兴起,社会各界正在用文明守护清明。

  2日是清明小长假首日,武汉14家经营性公墓迎来98.8万市民祭扫。记者探访发现,鲜花祭扫市民明显增多。一位卖了20多年祭祀用品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买鞭炮和纸钱的人少了,鲜花和丝带的销量多了。

  广州市今年继续大力倡导无烟拜祭、鲜花拜祭等新型祭扫方式,银河烈士陵园今年专设了约350平方米的无烟拜祭区,并免费提供鲜花、爱心卡、丝带等拜祭用品供市民取用。3日,还有市民在此偶遇前来拜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我们已经连续五六年在无烟拜祭区祭扫了,这种方式很好。”他说。

  网络祭扫渐成风潮,网上祭扫市民越来越多,为满足市民不同需求,湖北不少陵园今年还推出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

  只要追思情感在,一束鲜花、一篇祭文,便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奠。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