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同权”的理想与现实到底有多远?

06.01.2015  12:37

        摘    要:所有的阻力都可以归结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城市,尤其是像北上广这样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抑或是现实的考量,对外来人口的赋权仍然有所保留。毕竟,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分享的人多了,必然会被稀释。只是这些城市是否想过,外来人口在分享福利的同时,也为城市作出了贡献,并非无偿享用公共服务。真正的公平,不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越久就该享受更多的公共福利,而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吴龙贵

  1月2日,《居住证管理办法》结束了29天的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从内容看,其许诺的9项基本公共服务、6项便利无疑是进步。但居住证能否改变中国2.45亿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尚有地方、部门利益要协调。也就是说,若想与户籍人口立即“同城同权”,也并不现实。(1月5日《中国青年报》)

  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教授彭希哲看来,居住证是户籍之外的一种新的载体,用以承载流动人口的权利和福利。一方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有利于逐步剥离户籍福利,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与流动;而另一方面,居住证毕竟不同于户籍,其所承载的权利和福利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体现,并最终实现“同城同权”,完全取决于制度的落实。而这,显然将是一个充满利益博弈的复杂过程。

  去年年底,由公安部起草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被视为户籍改革的“破冰”之举。尽管谁也不能否认意见稿所释放出的强劲改革信号,但大多数人依然保持了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事实也证明,其中的阻力和障碍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多。

  从目前来看,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由于新的居住证制度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很容易导致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比如申领居住证的门槛已经降低,但隐形限制仍旧无处不在,个体户、创业者算不算“稳定就业”?租房、借宿亲戚家算不算“稳定住所”?其二,实行居住证管理,最直接的诉求不是为了一张纸,而是为了实现权利与福利上的平等,但事实上,在一些核心利益上,居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别仍然是天壤之别,比如异地中、高考。其三,改革的成本谁来承担?每一项公共服务都需要公共财力的支撑,这不仅牵涉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供给,也关系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算清这笔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所有的阻力都可以归结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城市,尤其是像北上广这样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抑或是现实的考量,对外来人口的赋权仍然有所保留。毕竟,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分享的人多了,必然会被稀释。只是这些城市是否想过,外来人口在分享福利的同时,也为城市作出了贡献,并非无偿享用公共服务。真正的公平,不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越久就该享受更多的公共福利,而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同城同权”的理想与现实到底有多远?这一方面取决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譬如以顶层设计来减少和规避地方上在执行时的过大自由裁量权,合理分配资源,厘清制度成本的承担;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北上广等城市能否以更开放更包容以及更公平的心态来看待流动人口。换言之,打破地域之间的疆界并不难,难的是打破心理上的隔膜。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不能只享受流动人员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不赋予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公共福利。

作者:吴龙贵   网络编辑: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