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创客:返乡种芦笋 引领农业发展新思路

12.08.2015  11:05

  4月3日上午,位于山东郓城县西北角李集乡的黄河滩上,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芦笋种植专家和种植户汇聚一堂。在这里,大家共同观摩久源芦笋标准园种植,一起探讨芦笋产业行业品牌的健康成长方向。

  这时,一位外国人不时拿出相机拍摄刚刚露出嫩芽的芦笋,并通过助手询问芦笋的种植情况,他就是世界芦笋协会上一届主席尼古·卡纳夫列夫斯基教授。

  那么,黄河滩上种植的芦笋,为什么能吸引众多芦笋行业人士前来观摩?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多年打拼后,创业青年回乡种地

  作为70后的常化星,出生于郓城县李集乡常楼村,从小在黄河滩边长大。1997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从事电子软件销售工作。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扎实肯干的态度,很快,他就在竞争激烈的IT行业站稳了脚跟。

  “从农村走出来,能留在北京工作,在大多数人看来,我混得挺不错。”常化星说,在村里同龄人中,他也总是大家谈论、羡慕的对象,但他并未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可以说,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常化星每天都能看到这个城市在发生改变。而在老家农村,却仍延续着祖辈们坚守的耕种方式,乡亲们还过着贫穷生活。

  “黄河滩养育了我,我在北京发展也有了起色,慢慢就琢磨想为家乡做些事情,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他说,当食品安全问题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时, 他也看到了为家乡做事的契机。“家乡的黄河滩,方圆几十里没有工业,水源是黄河,在这里搞一些特色种植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通过投资也能带动乡亲致富。”他寻思着。

  当常化星把这一想法告诉合作伙伴徐强、韩宇时,三人一拍即合。如今说起当时的决定,常化星还认为是年轻人激情因子作祟的因素。

  那么,黄河滩上种什么?这成了他和伙伴经常探讨的问题。经过多个项目考察,三个“合伙人”最终确定在绿色健康、市场需求大、成功率高,这个范围内寻找种植品种。直到遇到芦笋育种、栽培专家叶劲松教授后,他们才算是找到了答案。

  2011年底,常化星与其他两个伙伴在李集乡承包了300亩滩地种植芦笋,这让当地的乡亲们“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这几个毛头小子还真弄出了大动静。

  打造芦笋品牌建设,带领乡亲成立芦笋专业合作社

  “好不容易走出农村,在大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现在又回来种地,你就不怕乡亲们笑话?”常化星说,他的这一想法遭到家人和亲友的一致反对。

  家人们除了担心常化星受不了种地的罪外,更重要的是,之前也有人在滩地上种过芦笋,不但没成功,还赔了不少钱。

  “以前的芦笋种植没形成规模,没有种植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芦笋为小众消费,市场没有销路,种植户自然没收益。”他说,当初起步种植300亩芦笋,就是打算规模种植。

  本着“让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生物自然生长在自然下”的原则,常化星联合北京农科院芦笋研究中心,在黄河滩建立了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得到教授级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

  如今,看到常化星把“真金白银”投资到种植芦笋上,当地村民也想加入种植的队伍。于是,第二年,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农户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 “山东郓城县久源芦笋专业合作社”。

  “之前种植芦笋有过失败的例子,现在的种植户都是邻里乡亲,如果再失败了就不担心被大伙戳着脊梁骨骂吗?”这样的疑问他经常遇到,但他有信心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芦笋产业很受关注,全国有很多人在做。我们借助互联网建立了‘中国芦笋交易网’,还筹建了‘中国芦笋产业协会’,以此整合芦笋产业的发展。”目前,该合作社已注册了“将军令”、“笋人”等商标,并开发出鲜食芦笋、芦笋粉、芦笋茶、芦笋酒等系列产品。下一步,合作社还要形成一个绿色的产业加工链,以真正打造专属的芦笋品牌。

  走绿色产业化路子,让芦笋走向老百姓餐桌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山东郓城县久源芦笋专业合作社种植芦笋已达2000余亩。2014年,合作社种植的芦笋也开始小规模面向市场出售。

  “黄河滩地被承包,能取得一部分收益,再去合作社打工也能挣到不少钱,这样,乡亲们的生活就有了很大改善。”常化星说,接下来,对种植芦笋他有了更大的目标。

  “三年内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着力发展芦笋产品的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用于国内和出口销售。计划增加收入两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达到 5000元。同时,延伸芦笋产业链,使用‘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指着眼前的一大片芦笋地,他满怀信心地说。

  截至目前,山东菏泽市种植芦笋13.88万亩,其中郓城达3万余亩。同时,郓城久源芦笋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国家无公害产品”标识认证,并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农村合作社”和“国家示范合作社”。世界芦笋协会上一届主席尼古·卡纳夫列夫斯基教授实地查看久源芦笋合作社后,对芦笋种植的环境和规模非常满意。他说:“黄河滩地非常适合种植芦笋,种出的口感甘甜,质量非常高。”

  另据北京农林科学研究院芦笋中心专家叶劲松告诉记者:“北京农科院拥有设备先进的芦笋组培实验室,并联合久源合作社在山东建立了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时下,久源合作社种植有6个芦笋品种,均为绿色无公害产品。”。

  常化星最后说,“芦笋是保健蔬菜,被誉为‘蔬菜之王’,而我国生产的芦笋大部分出口到国外。这么好的蔬菜,应该走向我国老百姓的餐桌。”这次举行山东、河南基地种植及加工现场观摩座谈会,就是为了探索芦笋行业品牌建设,以探讨芦笋产业行业品牌健康成长的路径和发展方向。笔者相信,多方推动芦笋产学研及行业企业间的交流和商机分享,必将会让更多人对芦笋有深度认识。(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