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回家》泉城展故土情深 专家为其"把脉问诊"
“皂角湾,皂角湾,我魂牵梦绕的家园。娘站在皂角树下将我呼唤,娘掐万等我回还。”伴随着嘹亮的唢呐声和悠扬的歌声,吕剧《回家》在百花剧院拉开序幕。
吕剧《回家》上演 表现思乡情怀
1月9日晚,来自省内外的40多名专家、领导与济南观众一起在百花剧院观看了大型现代吕剧《回家》,同时,中国戏曲学会为该剧颁发了“中国戏曲学会奖”。
这部以思乡情怀为主体的吕剧给感情的涌现找到了出口,唤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唤起了儿时的回忆。思乡,可以在困境中找到力量,给人以动力继续坚持下去。整场演出以自述体方式讲述历史,主人公的回忆贯穿全场,让观众感受了一场别具风格的吕剧。
学术研讨会召开 《回家》展文化归一本质
1月10日,吕剧《回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戏曲学会、山东省文化厅、山东演艺集团主办,山东省吕剧院承办。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及《回家》主创人员对这出戏展开了深入交流。剧组主创人员分享了各自的创作、演出心得。在场专家对《回家》下一步的加工提升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文艺界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关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山东吕剧发展史上甚为罕见,为山东吕剧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表示《回家》从情入手,写出了一种人类应该共同认同的感情,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深情。“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这部剧不仅仅是简单的送战士骨灰回家乡,而是充满深情厚谊,传达中国文化基因。”仲呈祥表示,这部剧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以艺术的方式呼唤祖国统一。
同时,仲呈祥表示,这部戏有着一批为艺术献身的演员,他们抓到艺术本质,演绎出人性人情。
原型:送130多个骨灰回家 想家、想娘是动力
据了解,《回家》以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高秉涵先生为原型,进行加工提炼,最终呈现出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感人剧目。研讨会上,《回家》的编剧刘桂成回忆起初见高秉涵时的感受。刘桂成说,高秉涵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瘦高。“他告诉我,他吃什么都不长肉,因为想家想娘。”刘桂成说,和高秉涵的对话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想家。
该剧讲述了山东菏泽籍少年函子,娶亲当日被国民党部队抓做壮丁,同时被抓的还有函子的小舅子山根,国民党将二人带往台湾。被思乡之情折磨不堪的山根遂带着函子逃回大陆,不料计划失败被押回审讯。山根失散多年的父亲竟是军法处处长,山根就这样被生父判了死刑。函子答应山根,有朝一日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然而,家乡盼不到儿子归来的山根妈也抱憾离世。
随后的日子里,函子一直没有放弃回家之路,同时,他与彼时追随山根而来的叶子谅解了山根的父亲,答应帮助他和台湾老兵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五十年后,函子终归祖国,来到守候他五十年的妻子面前,两人相拥而泣。他先后送回130多个战友的骨灰回乡安葬,完成了老兵们五十年的夙愿。
据《回家》的导演卢昂介绍说,这部剧主题情感就是思念之情,以剧中老兵的情感表现出文化归一。“如果历史不让现代人感知,后代可能就淡泊了。”卢昂说,希望这部剧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深层次的东西,一种故土情怀,文化的归一。
《回家》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山东吕剧获肯定
据了解,《回家》于2014年3月首演,受到观众、专家一致好评。同年5月,参演了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作为山东唯一入选剧目,倍受肯定,高秉涵先生也从台湾专程赶往北京观看演出。11月,《回家》入选了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目创作资助项目。
据悉,本次获得的“中国戏曲学会奖”是中国戏曲学会根据学会章程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优秀的有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的戏曲创作演出。自1989年颁发首个中国戏曲学会奖以来,中国戏曲学会激励、帮助了众多具有潜力的剧目,《回家》是获此奖的第32个剧目。召开本次学术座谈会,对总结创作经验,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对于该剧冲刺2015年戏剧奖和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奖也是一种激励。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说:“以往吕剧院获得的奖项大都是政府性的奖,这次的中国戏曲学会奖是专家性的奖项,能获得这个肯定,对地方戏来说是很难得的,充分说明《回家》具备了雄厚的艺术实力。”
面对专家、领导与观众的鼓励和肯定,创演人员斗志昂扬,精益求精。山东吕剧人深感任重道远,《回家》之路更加意气风发。该剧出品人,山东省演艺集团董事长段雨强表示,山东演艺集团将乘着十艺节的东风紧抓精品剧目生产,将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