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近平讲植树节的意义

31.03.2017  12:5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让春意更浓,让大地更绿。植树节的意义何在?3月29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植树节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7年3月29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植树活动结束时习近平同少先队员在一起。

  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谋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生态红线观念,节约、集约使用林地、湿地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2016年4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植树造林,建设美丽中国。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习近平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为了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身体力行,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他每年坚持在清明节前后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十八大以来,他分别于2013年4月2日、2014年4月4日、2015年4月3日、2016年4月5日、2017年3月29日参加了义务植树。习近平指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每一个公民都要切实承担起植树造林的义务,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要认植、认养、认管一片林,自觉成为绿化山川、绿化城市、绿化乡村的参与者、践行者,让植树造林成为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习近平强调:“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

  图为:2016年4月5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植树活动结束时习近平同少先队员在一起。

  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很多场合都提出了“两山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资源无偿”的传统认识。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有机统一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快发展又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来绿水青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这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促进发展;要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只要坚持绿水青山,一定能带来金山银山。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出:“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年习近平曾说:“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图为:2015年4月3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的塑造者。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要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形成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对待自己和人类一样对待自然;认清人们所共同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彻底摒弃“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传统观念,尊重自然的优先性,树立生态忧患意识,爱护自然、美化自然。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关系。在自然的整体中,人与自然都各自处在相应的位置,并发挥着相应的有限的作用。谁都不能超越自己的位置,这样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给整个自然界带来的生态危机日益加深,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把人和自然截然对立起来,毫无节制地掠取、支配自然的行为不但破坏了自然,而且直接导致自然界以自然灾害的形式向人类“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生态文明,才有文明中国;绿色常在,才有美丽中国。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编辑:张元元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