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济南的"非遗"背后都很有道道

03.09.2014  20:26

    2010年首届非遗博览会,市民在开幕式上表演节目。记者王锋 摄(资料照片)记者 张卫波

  随着第三届非遗博览会再度落户济南,“非遗”一词越来越为市民熟知。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基本能迅速联想到“稀有”、“濒危”等词。现在不少人希望“非遗”项目能增加更多的魅力值。

   市民对“非遗”的了解逐步加深

  “你知道什么是‘非遗’吗?”“咱济南的‘非遗’项目有哪些?”连日来,记者在不少公共场合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很多市民都能聊上几句。但就在不久前,不少读者还专门打来电话询问什么是“非遗”,由此可见,济南市民对“非遗”的了解逐步加深。

  2012年8月底,济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入选的35个项目都是具备济南特色的项目,目前济南共有“非遗”项目17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44项,像济南市民都很熟悉的大明湖传说、济南面塑、济南剪纸、芯子、章丘大葱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市民不太熟悉的非遗项目,背后也都有故事,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黄河打夯号子,其来源于治黄防灾时的鼓劲号子,住在黄河岸边长清区西兴隆村的百姓自明朝就参与治黄防灾,所以打夯号子便随着修堤、打夯等工作应运而生,号子节奏明显、曲调高亢有力,歌词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即兴创作更富时代性和娱乐性,让劳动者干劲十足,为防洪治黄做出过极大的贡献;另外华山石刻、翟庄“瘸把”烧鸡制作技艺、黄岗村民间传说、神通寺传说、师逵传说、扁鹊脉学文化等项目,背后也都有独特的故事。

   给“非遗”再增些“魅力分值”

  在记者采访中,有市民表示只有亲身经历感受过非遗项目,才会了解“非遗”这个词汇的真正意义。

  非遗博览会正是这样一个观众亲身感受非遗的好机会。201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767个非遗项目和1800多名非遗传承人参加了第二届非遗博览会,济南精选的14个项目28位传承人参加,取得了很好宣传效果。此外,非遗博览会的举办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个提升。早前首届非遗博览会在济南举办时,就极大促进了济南本地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各类非遗公益传习活动大量举办,传承人依靠掌握的技艺和才能,结合传统民俗节目和习俗进行讲授,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欢迎;另外,还组织开展了“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对非遗项目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宣传和展示只是一个推介窗口,要让“非遗”项目长久走下去,还得增加非遗项目的魅力值,依靠经济头脑加大开发力度。“不少非遗项目能为旅游开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业内专家表示:“比如济南南部山区的柳埠媳妇宴,是柳埠地区吃喜酒风俗的一种展示,菜品制作讲究、风味独特且经济实惠,如果能融入南部山区的游玩线路中,既能丰富旅游项目,又能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不过,这些非遗项目的开发要合理、有度,千万不要让这些承载着特有记忆的文明“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