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20.05.2016  11:04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纷纷表示,要按照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深有感触:“社会大变革时代必然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时代,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应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除旧布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社会价值,就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说,正是得益于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内核的繁荣发展的浙江文化,才催生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滋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根据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浙江进一步完善基础学科布局,做强优势学科、扶持濒危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取得初步进展。同时,深入开展“社科专家基层行”等活动,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把中国的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汝信在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总书记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熟稔程度令他印象深刻。他说:“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对中国的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有解决中国问题的针对性,又要有解决全世界全人类问题的大情怀。”

  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现场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油然而生。他说,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我们要着眼于全球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治理规则重塑,以我为主、融通中西,构建国际上愿意听、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更好地面对未来、创造未来、赢得未来。

  自近代100多年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被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笼罩;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才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我们应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去解构西方话语体系,进而完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让中国理论服务时代、造福未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勇于直面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并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思想、中国价值。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听完座谈会后十分感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青年骨干、70后学者,他认为,“我们要把解释中国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外国人研究中国不再是引用美国人的作品而是中国人的著作,同时也要具备解释西方的勇气和解释世界的担当,用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使更多国家走出西方迷思,还原世界多样性。正如总书记所期望的,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者:吴兢 李鹤 于洋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