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唐坊镇演绎特色致富经,“一村一品”带富一方百姓
阅读提示
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广大基层地区特别是农村乡镇,一度陷入人才外流、农业萎缩的窘境。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高青县唐坊镇引导各村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扶持做后盾、一村一品促增收”的思路,以“村”为切入点,以“品”为突破口,宜牧则牧、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各打各的优势品牌,各村发展起适合自身实际的主导产业。镇上73个村中的劳动力纷纷投入到“种养加、商工贸”的产业链条中,现代农业在唐坊大地风生水起,“一村一品”渐成格局。
七十三个村 村村有产业
膘肥体壮的黑牛、晶莹剔透的葡萄、个大爽口的西瓜、鲜嫩多汁的蜜桃、声名远播的渔具……9月3日,记者来到高青县唐坊镇,看到一派现代农业助民致富的景象。
唐坊镇党委书记李杰告诉记者,“一村一品”,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一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沿着省道潍高路唐坊段行驶,吴家村村口处水果摊一个挨着一个,俨然成为了一处露天小市场。说起吴家村的种桃历史,党支部书记吴福民感慨万千:“20多年前,村里为发展经济,种起了桃树,那时候是镇上万亩桃园基地的示范村。后来随着周边种桃的越来越多,我们逐渐不占优势,收益不好,看着碗口粗的桃树拦腰砍倒,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镇农委了解相关情况后,先帮村里种桃大户联合建起了合作社,前往枣庄、寿光等地学习取经,聘请技术员对原有桃树进行嫁接改良,引进了适应当地土质、结果期提前或推迟的新品种,盖起了大棚,打起了时间差,让吴家的桃子赶上“早市”和“晚集”。与过去相比,带来了几倍的价格差。“国庆190、金秋红蜜,8、9月份成熟,价格看涨啊!”吴福民说。
与吴家村一样,在整个唐坊镇,当地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先后涌现出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汽车运输、良种繁育、劳务输出等10余个主导产业,全镇73个村均有了产业致富门路,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富裕、一个产业彰显一方特色。
结合资源优势 亮出特色牌
李杰说,“一村一品”根本在特色。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结合本地群众种养殖习惯,唐坊镇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
去年年底,曾从事建筑行业的张开诚,听闻发展有机产业、推进生态文明的经营理念,就回到家乡唐坊镇东曹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村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始经营时令有机产品,主要种植西瓜,并成立了硕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种植销售果蔬,组织采购农资,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投入210万,包地300亩,西瓜占160亩,共32个西瓜棚,其余为豆角、茄子、南瓜等。”张开诚告诉记者,仅仅一年多,就发展成高标准大型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高效农业收入可观,合作社的西瓜因为口感好,今年仅用了11天就卖出130万斤,张开诚的纯收益达90万元。高品质、高价位的产品也使广大社员得到了实惠,合作社共带动周边农户356户,户均增收22000元,调动了有机果蔬生产的积极性。
梁孙绿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梁文家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夏秋,我们种植的40多亩超甜葡萄新品种,亩产3000斤,预计产量能到13万斤。以每斤10元的批发价格算,利润相当可观。”在梁孙果蔬基地,仅葡萄种植一项就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3万元。
截至目前,唐坊镇拥有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组织30余家,流转土地15000余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产业规模化 农民得实惠
正在村里调研的唐坊镇申家管区书记高小辉告诉记者,好多农民通过“一村一品”致富,他们开着轿车去种地、上班,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来到东曹村军增渔具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各式渔具玲琅满目。董事长李军告诉记者,从1994年唐坊镇的渔具制造产业开启至今,唐坊渔具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特色。
该公司2013年实现年销售量127万支,销售收入2870万元,利润500余万元。来自东曹村、和店村等地的78位村民来此打工,年收入3万—5万元。其中,孙集村村民石进花在塑形车间工作,家里16亩地流转后,每月打工的工资是3500元。德胜村的崔金利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光固工序,除去家里13亩地每亩每年1000多元的流转费用,打工收入每月5000元左右。
去年,梁孙村村民张学峰与镇上山东维希尔生物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把自家十几亩地改种上了板蓝根。“厂子不光跟我签合同,还供苗、找技术员专门帮着管理,一个电话,厂里就上门来收,省时省事。”他乐呵呵地说。
说起近几年的变化,村民们坦言,以前一年只忙夏秋两季,收完麦子、玉米后就没事干了,现在一年到头有忙不完的活、挣不完的钱。据统计,今年1—6月份,唐坊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同比增长21%,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
“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现代农业才能让农民富起来,‘一村一品’是实现藏富于民的切入点。”李杰说。(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