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四个全面"]"双引擎":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如何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近些年的经济状况表明:国外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过度的投资及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难以被进一步消化,单纯依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我国固有经济结构孕育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不适应经济新常态,存在转换急迫性。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解决方法。
“双引擎”就是“稳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巧妙融合,通过“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生产力加快成长”,可以达到优化结构、培育新增长动力的效果,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新引擎”就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的思路是“放管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所谓的非行政许可,推进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保护各类合法的产权。
“创新”一词几乎贯穿了过去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政府通过强调创新在科技服务、文化创意、财税金融等领域的作用,改革相关机制体制的设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高地,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
比如,去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只要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就可以增强经济活力,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改造传统引擎”的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短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加大投融资、价格体制改革,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目前,我国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这当中也蕴藏着公共产品与服务提升的巨大空间。
政府今年继续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主要是: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项目,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
当然,开启“双引擎”,使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依靠“四个全面”的协调发展,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环境,这也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制度保障。
古往今来,所有的改革都要在经济平稳、社会稳定的氛围中才能顺利进行。在“双引擎”的驱动下,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空间就在于通过改革形成高质量的新制度供给,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供给端,助推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原标题【 [点赞"四个全面"]"双引擎":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