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近30年的四平调剧团获“新生” 金乡破解传承难题
在《三告李彦明》中,李桂英的第一告唱词共有278句,先是唱慢平板,慢中有柔,柔中有刚,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摄影 山东图片库王承忠)
金乡四平调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摄影 山东图片库赵正同)
中国山东网3月1日讯 (记者 孙杰) 3月1日,山东金乡县文化中心广场上格外热闹,刚吃过午饭,广场上就坐满了人。57岁的济宁市金乡县鱼山镇窦唐刘庄的村民刘大姐早早地就拿着马扎赶到这里。下午3点,四平调传统剧目《三告李彦明》即将上演。
在金乡这个仅有60余万人口的县城,与刘大姐有着一样爱好的人并不在少数。数据显示,金乡县常年活跃着200多个庄户剧团,仅2015年,四平调规模剧团和庄户剧团演出就达到800多场。可就是这样,只要听说有四平调演出,不管看没看过,这里的百姓总会愿意放下手中的活跑去听戏,有的甚至还会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几句。刘女士说,她担心再过几年、十几年,自己可能真就再也听不到四平调了。
刘女士的担心不无道理。今天在《三告李彦明》中挑大梁的李桂英老人今年已经73岁高龄。当同龄人早在家里颐养天年时,唱了60多年四平调的李桂英还依然活跃在当地的舞台上。因为剧情需要,今天的戏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她都要在台上跪着唱。可这个连年轻人都不一定能坚持下来的动作,老人直到唱完后都没抱怨过一声。李桂英说,自己受点苦没关系,真正放心不下的还是当自己唱不动的那天,到底有没有人来接班。
李桂英所担心的问题也是金乡县一直在努力想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金乡县不断加大地方戏曲曲艺保护和扶持力度,可还是没能摆脱听的人多学的人少的窘境,真正愿意从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年轻人凤毛麟角。据统计,目前还活跃在金乡四平调舞台上的艺人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多岁,能够登台的最年轻演员今年也已经40多岁了,传承过程中出现明显断层。在金乡四平调非遗传承人刘玉香看来,无法解决后顾之忧是年轻人不愿意学四平调的主要原因。
不过让刘玉香高兴的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加强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2006年四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金乡县委、县政府也多措并举,对四平调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恢复成立剧团,举办培训班,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四平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群众的心中,再现了当年“不听四平调,晚上睡不着觉”的情景。在今天的“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启动仪式上,“金乡县四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和“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正式挂牌。
解散了近三十年的县四平调剧团重获新生,这让刘玉香和她的师兄弟们又看到了四平调振兴的希望,也让她再次想起了当年四平调在金乡县城与豫剧唱对台戏时占尽上风的场景。
作者:孙杰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