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百年进程 重振济南商埠精神

25.05.2015  16:22

  

  胶济铁路陈列馆内的老轨道 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王亚妹

  思想大解放,共追济南梦。在解放思想方面,济南是有历史底蕴的。

  市委书记王文涛曾提到,“要秉承济南百年开埠精神,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许试错的氛围,引导大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10多年前,济南以“自开商埠”之举,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典范。百年后的今天,回顾和审视当年的开埠,对于促经济惠民生,仍有重要意义。

  济 南开埠,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 个 神话 ”。 那么,110多年前,在济南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城市里,到底发生 了 什么?又是怎样的精神动力,让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放异彩。

   外争政府主权内求区域发展

  2015年5月24日下午,经一纬三十字路口东北角上,一座式样古朴、气势恢宏的德式建筑静静矗立。这是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现已改建为“胶济铁路陈列馆”。站在这里,穿越百年,似乎听到了那遥远的汽笛声。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响晴的一天。一声惊天动地的火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大批的济南市民纷纷跑到火车站,目睹这稀奇的钢铁“怪物”满载着德国洋火、洋线、洋油迎面驶来。

  德国人独自兴修的胶济铁路,延至济南并全线通车。当时的政府是紧张并矛盾的。火车开通,洋货会铺天盖地涌入,这座古城的物产资源也会被洋人大肆掠夺。为避免此前青岛、烟台等地被迫开埠导致的利权尽失,大约2个月前,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决定变被动为主动,上奏拟请在济南城外自开商埠,以期“中外咸受益”,同时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清廷迅速准了。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说,在近代史上,这被称作一个神话。“自开”在于争自主之权,它在行政管理、市政建设、司法等方面的独立,捍卫了主权。如规定涉及邮政、电报、电话等中国主权利益方面的事,均由国人担任。

  自此,济南迈出惊世第一步。

   老城区新商埠道路经纬分功能

  “经三纬二”、“经七纬一”、“经三纬八”……济南道路的经纬常让外地人错乱。这里的经纬与地理坐标的经纬恰好相反。这是开埠开出来的。

  1904年,济南商埠的界址划定为:东起十王殿(今馆驿街西首),西至北大槐树村,南沿赴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占地约四千余亩。这里当年多是坟场和田野。当时的老城与商埠间尚有一段荒路。现在来看,当时的规划还是挺科学的,开创了“保护老城、发展新城”的模式。

  商埠内规划经纬马路。按古代纺织业说法,“长者为经,短者为纬”,济南把东西向的道路命名为“经”,南北向的道路命名为“纬”。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经路与纬路将商埠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棋盘状街区,沿街安排商业店铺,街里面则是里弄或别墅。这种布局是西方近代商业城市常用的一种规划手法,便于功能分区。

  张华松说,除了城市设计、布局,还有1905年颁布的“开埠三章程”:《开办章程》是开埠的总体规划,共计九条,分别为定界、租地、设官、建造、税捐、经费、禁令、邮电、分埠,原则上规定了商埠的性质、特征、开办步骤和发展方向;《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计十五节二十三款,《济南商埠巡警章程》计十四节二十四款,是分别就商埠租建和治安问题所制定的详细章程。

  周密设定、充足准备,效果几乎是惊人的,远远超出了“经营土货的商人纷纷在橱窗里阔气地摆上了洋货”的预期。定“通商惠工”政策奖励本土投资

  经二路两旁,早年栽下的法桐树幼苗,现都已长成了大树。自东向西,曾经的德华洋行、瑞蚨祥、宏济堂药店、阜成信花行……老建筑沧桑、落寞身影背后,依稀可见曾经的车水马龙、繁花似锦。

  那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岁月。1904年,德国的洋行首先在济南落户。到1919年,在济南设立总行、分行或代理处的欧美洋行已达15家。数不清的银行、洋行、老字号及商场纷纷在商埠扎堆,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1933年,济南工业的资本和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20.5%和29.7%,成为全省的工业重心。

  开埠前,济南是传统的政治中心,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但开埠后,山东政府迅速制定了大量“通商惠工”的政策,免、减、缓了多种税费,还专门制定了奖励措施以鼓励国人投资工商业,与外商竞争。这种政策支持给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济南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

  得到迅猛发展的,又何止是经济?

   多种思想交汇多个“第一”诞生

  烤牛肉、烤对虾、牛排、羊排、咖喱鸡、牛奶布丁、牛尾汤;啤酒、白兰地、香槟酒、薄荷酒、汽水;广东菜、福建菜、川菜、云南菜,鲁菜、豫菜、京津菜……能想象吗?在济南,现在能吃到的佳肴,百年前的商埠区里就有。

  开埠给济南带来的,不仅是新商品新技术,也带来新观念的冲击。而与“文人荟萃,名家云集”等思想意识形态相比,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创建的济南第一家自然博物馆——广智院对外开放;商埠区第一家戏院——兴华茶园(后改建为北洋大戏院)建成;同年,军阀张怀芝在西关外创办济南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济南第一家西餐馆——石泰岩饭店;济南第一个专收女学生的学堂在后营房街(今泉城广场)正式开课,名曰“第一公立女学堂”……

  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说,一向遵循儒家重义轻利价值取向的济南人,也开始响应“农商皆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众,也逐渐适应精准计时;看电影,打篮球,洗热水澡,吃西餐,虽说并不普众,但毕竟也已经开始了。

  新风与旧俗的较量中,历史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