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大暑期实践团发布我省首份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调研报告

03.09.2014  19:07

山东建大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刚刚落下帷幕,9月2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大学生农村创业之路究竟有多难》对山东建大商学院“青春创业,筑梦农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给予大篇幅报道。

本次调查活动主要调查对象是我省已实现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调查活动由该校商学院团总支书记申钊带领197名学生完成。调查活动得到了团省委、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调查历时两个月,内容包括山东17地市已实现在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现状和全省涉农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及认知。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相结合,发放问卷4943份,回收问卷4651份,有效问卷4543份,并对743人进行访谈,受访对象遍及50个涉农县。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山东首份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调研报告。

        促成此次调查的起因,则与一个学生社团的成长历程密不可分。2010年,申钊指导学生成立一个名为“翼纵”的社团,依托商学院课程模式,旨在培养农民经纪人,点燃农村创业火种。4年间,该社团共培养了200多名学生经纪人,其中80%来自农村。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多次帮济南周边农民售出滞销农产品。毕业时,申钊惊讶地发现仅有两名学生选择回农村创业。“当时我特别想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什么因素制约了他们的选择?

        在对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农村创业打算的学生占67.12%,而已准备好并实施的学生仅占6.85%。对于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农村创业,47.21%的学生表示需要“发现明确新商机”。这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还未真正付诸实践。而在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中,近70%的学生对农村创业有了解,但能做到非常了解的学生则仅占2.56%。除了对相关政策认知度不高,一些认知偏差明显阻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农村创业最主要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43.58%),其次是资金缺乏(29.57%)。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就业观念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巨大差距,是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意愿低的主要原因。”申钊概括。

        从农村创业意愿强度看,越是生活贴近农村的学生越有返乡创业的意愿。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还受家庭所在地主要收入渠道影响,家乡以农产品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渠道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更强烈。这从侧面反映出,越是从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越大。(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