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力量+品牌效应:打造诉讼服务“专家门诊”

24.10.2016  17:20
  落实司法责任制,组建新型审判团队,是人民法院优化审判工作模式的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矛盾的有效方式。作为全省法院成立较早的梁山县人民法院张永杰法官工作室,自2014年3月成立以来,在创新诉讼服务方式、加强和改进审判管理、完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审判团队模式。

  两年多来,工作室运行得怎么样?目前的情况又是如何?近日,记者来到梁山法院,近距离接触、了解张永杰法官工作室。

  “我还是有点想孩子。”面带泪水的原告郑某某站在张永杰法官工作室门口自言自语。尽管声音不大,但正在办公桌前忙着制作调解书的张永杰显然是听到了,他转过头看了一眼郑某某,凭借多年处理此类案件的经验,张永杰意识到案件可能有了转机。这个案子其实刚刚已经调解成功,双方同意离婚,孩子由父亲、被告宋某某抚养。张永杰迅速把郑某某和宋某某邀请到后面的调解室,与双方进一步沟通,几经反复,最终夫妻言和,案件以撤诉告终。

  类似这样的案子,张永杰每天都要办理好几个。截至今年7月份,工作室已经审结案件500多件,其中78%通过调解方式解决,进入庭审程序的当庭宣判率达到99%,且无一起上诉。而在去年,张永杰共审结726件民商事案件,占到梁山法院民商事案件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90.3%的案件以调解结案。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组建审判团队

  “当初成立张永杰法官工作室,一是为了破解案多人少压力,二是为司法体制改革探寻路径。”梁山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时益同说。

  2011年梁山法院受理案件4205件,2012年6397件,2013年7296件,同比增幅分别为52.1%和14.1%,审判压力呈坡度增加,案多人少矛盾非常突出。解决“案多人少”难道只能靠加班吗?为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3月,梁山法院探索成立了张永杰法官工作室,并专门出台了法官团队模式工作规程,组建了“1+1+N”审判团队,即1名主审法官、1名法官助理、N名书记员,裁判性事务归法官,程序性事务归法官助理,日常性事务归书记员。

  “没成立法官工作室的时候,所有与案件相关的工作都是我自己干,送达、调解、判决、写文书、订卷……整天连轴转,效能还不高。”张永杰告诉记者。成立工作室后,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审判团队模式,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法官主要履行开庭、裁判等审判职责;法官助理协助法官组织庭前证据交换、调解,办理保全措施,草拟裁判文书等;书记员负责法律文书送达,审理记录,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等。

  经过两年的磨合,张永杰法官工作室的审判团队模式成效明显,不仅结案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群众满意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记者在工作室的时候看到,法官助理杨芳接待着3起案件的当事人,跑东跑西忙个不停,一旁的张永杰坐在办公桌前翻看卷宗,倒是清闲。“我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办案。”张永杰坦言,“简单案件不出周,复杂案件不出月,很多甚至当天就能调解结案。

完善运行机制,注重提升审判质效

  成立法官工作室,只是完成了审判团队组建的第一步。从实践来看,张永杰法官工作室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也是建立在不断完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审判管理的基础之上的。

  为保障审判团队的良性运行,梁山法院及时跟进研究制定了《法官团队模式工作规程》,修订了《裁判文书签发办法》,对审判团队办理案件的保全、送达、裁判文书的签发等方面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此外,在案件分类、繁简分流等方面,梁山法院明确张永杰法官工作室重点处理传统民商事案件,以家事类案件为主,也包括民间借贷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并且多数为能够通过简易程序速判速裁的案件。同时,还授权张永杰独立签发裁判文书,工作室调解、审结的案件仅由张永杰签字即可生效,省去了院、庭长签发环节,为办理案件节省了不少时间。

致力于类型化案件审判实践,张永杰法官工作室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办案时,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案件焦点问题,迅速处理矛盾纠纷。现在,工作室基本实现了简单案件快审、不过夜,疑难案件精审、不出月。”梁山法院副院长赵演兵告诉记者,“将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的案件分流到张永杰法官工作室集中处理,不仅保证了这些案件能够快速审结不拖延,也使得其他法官能够集中精力办理另外的更为疑难复杂的案件。

树立群众意识,创新诉讼服务方式

  位于梁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西侧的张永杰法官工作室,靠外的墙是一扇大型的玻璃门窗,进入诉讼服务中心,就能清楚看到工作室法官的工作过程。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工作室里坐满了当事人,外面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当事人、群众等着咨询。

  张永杰学过心理学,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对于一名法官而言,这让他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事人的心理,对“热心、耐心、细心、诚心”的“四心工作法”也理解得更为透彻。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这一点也影响了团队的其他同志。“只要真心解决问题,让当事人感受到热情和温馨,心中怨气就能抵消些,解决问题也多了几分胜算。”法官助理杨芳告诉记者。热水、微笑、问候、倾听……积极寻找每一个案件“情理法”的结合点,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化人,工作室今年办理的500多起案件,没有一起当事人上诉的。在不大的梁山县城,很多人在路上见了张永杰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在“口碑”和“品牌”的辐射作用下,很多群众来到法院,会点名找张永杰处理案子,工作室现在成了梁山法院的“专家门诊”。

  为让群众感受到司法便利,张永杰提出了“为当事人服务不丢人”理念,在送达、调查、调解等工作中,坚决做到“上门服务”和“集约服务”,让当事人诉讼更便捷、更节省。经常开展日常巡回审判,以“把工作室带在身上”的态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对外地、老弱病残、家境贫困等当事人时常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巡回审判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实现零距离沟通。2014年以来,工作室共开展巡回审判200多人次,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此外,以工作室为支撑,开通了法官个人微博和微信,让“咨询解答24小时不打烊、服务群众24小时不中断”,进一步丰富诉讼服务载体,延伸诉讼服务功能,努力为当事人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诉讼服务。

  “张永杰法官工作室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虽然不乏案件简单、适合调解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审判团队实现了司法资源效能最大化,并把‘四心工作法’贯穿于工作始终,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时益同说。

张永杰法官工作室只是我省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法院推进执法办案工作现场会上,省法院明确提出“要落实司法责任制,全面推进新型审判团队建设工作,在科学组建团队、完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审判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模式更加合理、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目标”。张永杰法官工作室的成功实践,也为下一步全省法院推广新型审判团队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 责任编辑: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