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低价竞销蓄意打压 国产碳纤维充塞"大路货"
24.11.2014 13:30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我国自主研制的军用大飞机“运20”日前在珠海航展上大放光彩,其卖点之一就是在飞机次承力件上使用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碳纤维。
然而,这仅仅是一面旗帜,不能全部代表国产碳纤维的真实面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一些省份看到,有的碳纤维企业虽然搞起了几十吨、上百吨的生产线,但达不到产业化标准,产能利用率非常低;有的企业由于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线已停工半年多。工信部统计显示,分散于全国多个省份的30多家碳纤维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且技术水平和工艺路线多处于同一档次,只能生产一个型号的“大路货”.面对日、美厂商不断在对华产品出口价格上做文章,低价竞销恶意打压,仍处幼稚发展期的国内碳纤维产业正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 资本涌入碳纤维行业 10多年前,碳纤维研制的核心技术还全部在欧美发达国家手里,经过“10年生聚”、自主研发,国产碳纤维如今已初具规模。由于看好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内大量资本涌入这一行业。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这几年我国碳纤维产业的进步可以概括为“三初”:一是初具规模,二是初上水平,三是初步满足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了解,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型材料,其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高于钢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由于碳纤维是提高军用飞机性能的重要材料,长期以来,日、美等国碳纤维厂商对我国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直到最近10年,我国才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碳纤维属于军民两用的新材料,西方国家一直将其视为战略性物资。本世纪初,我国只有山东、吉林等地极少数企业涉足碳纤维产品,年生产规模仅为几十吨,而且产品水平落后,国内市场需求的4000多吨民用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军用的碳纤维更是“等米下锅”. 为不再受制于人,我国在“十五”期间把碳纤维关键技术专项列入了国家“863”计划,“十二五”期间更是把其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在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据介绍,碳纤维在性能上,从低到高可以形成T300、T700、T800、T1000等产品,日、美等国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T300至T1000系列碳纤维产品。目前,我国虽然达不到日、美的水平,但在T300级碳纤维上的工业化生产的全流程关键技术,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产品已经部分替代了进口。同时,在T700、T800方面,也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国产碳纤维已经能初步满足国内需要,在运载火箭、卫星、大型飞机和战斗机等高端装备都进行了应用。同时,随着碳纤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培育了江苏恒神、中复神鹰、威海拓展等一批碳纤维龙头企业,也培养出了一批宝贵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 国产货沉沦低端市场 我国碳纤维发展虽然很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10至15年左右的技术差距,已经实现产业化的也只是部分品种,远没有形成系列化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没有实现产业化,还无法满足高端领域的全部需要。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多地了解到,在碳纤维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我国碳纤维产业格局出现“小散乱”现象。具体表现为: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单条生产线规模小;技术装备以及下游产品开发应用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碳纤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据工信部统计,当前国内碳纤维产能已有一定规模,分散于江苏、河南、山东、吉林、甘肃等省份的30多家碳纤维企业。不过,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而且技术水平和工艺路线多处于同一档次,且只能生产一个型号的“大路货”.目前国内建成千吨级生产线的碳纤维企业仅有四家,分别是江苏恒神、中复神鹰、蓝星公司、威海拓展。 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云宝说,很多企业在投资上马碳纤维项目之前,对这一行业缺乏真正了解。一些碳纤维企业虽然搞起了几十吨、上百吨的生产线,但达不到产业化标准,产能利用率都非常低。记者在一些省份看到,有的碳纤维企业由于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线已停工半年多。 “小散乱”还导致国家科研经费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一些碳纤维科研项目因此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碳纤维的实际年产量仅两三千吨,大部分都用于档次较低的民用品,如自行车、钓鱼竿、羽毛球拍和箱包等。在民用飞机、输电线路等高端产品上,国产碳纤维基本没有市场。 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甫说,在日本,仅东丽一家公司的年产量,就远大于国内所有企业的总产量。“中国和日本的碳纤维之争,如同日本派出一艘现代化军舰,而我国仅能派出30多艘小舢板应战,尚未开战,胜负已定”. 国外低价竞销蓄意打压 在国内企业遍地开花、“小散乱”现象突出的同时,日、美等碳纤维国外厂商又不断在对华产品出口价格上做文章,恶意打压处于幼稚发展期的我国碳纤维产业,使全行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 由于碳纤维的军用价值,西方国家对我国防范得非常紧。以前主要是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不转让技术、不出售设备,而在我国以自主研发攻克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的系列难点、开启碳纤维国产化进程后,日、美等国的厂商开始在价格上做文章,对我碳纤维产业进行大肆打压。 据业内人士称,当听闻我国需要某种碳纤维却无法自主生产时,国外厂商就打出天价;当我国在产品质量和销路上有所起色时,他们便不计成本地低价倾销占领市场,导致我国碳纤维企业被迫大幅减产、停产,从而无法在连续大规模生产中降低成本并提高质量。 如2003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尚未大规模生产T300,T300-3K型高端碳纤维的国际市价虽为600至700元/公斤,而我国当时的进口价竟被国外厂商提高至8800元/公斤。近年来我国开始成规模地生产T300,国外厂商又以65元/公斤的“跳楼价”向中国出售T300碳纤维,加上关税后到国内市场也就105元/公斤。这个价格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甚至低于成本,企业生产根本无利可图,也无法发展。 国内碳纤维企业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国外碳纤维的低价竞销使国产碳纤维丧失了民用市场竞争力。没有市场,碳纤维产业化也成了无源之水”.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对华产品价格下降曲线正好与中国投资碳纤维建设的曲线相对应,这背后明显隐藏着打压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深刻动机。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波说,我国碳纤维的整体水平己能做到T300级,但现在仍处于从T300到T700等更高级别的提升过程中。随着美、日等国生产效率提高,其T700级碳纤维售价已接近甚至低于我国T300级的制造成本。只要我国碳纤维技术在某个节点取得突破,他们就低价抛售这个节点的产品。这种打压方式,明显是要让我国的碳纤维企业都成为“长不大的小萝卡头”,进而使我国的碳纤维市场永远受制于欧美国家。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24.11.2014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