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蓝色粮仓” 青岛6处海洋牧场获评“国家级”
蓝色粮仓”:海边的丰收景象青岛已建起11处海洋牧场,其中6处获评“国家级示范区”
万顷碧波,悠然垂钓。湛蓝的海面下,各种鱼、虾、蟹、贝以自然的方式生长,丰富了海底世界,也富裕了渔民的生活。
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已经是青岛海洋牧场的“日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青岛这座知名的海洋城市,海洋生态牧场的建设,正在一步步成为全国的典范与样本。
▲鲁海丰公司石雀滩海洋牧场。(资料图)
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产业成效初显海洋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早在1947年,我国海洋生物学家朱树屏就提出了“水是鱼的牧场”的理念。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呈奎等我国知名学者提出了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及在海洋中建设“牧场”的概念。因而,我国是国际上较早提出海洋牧场理念的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源于这一理念的耕海牧渔日益成熟。
今年1月23日,中科院召开年度表彰大会,中科院海洋所“现代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团队荣获科技促进发展奖。团队带头人、海洋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说,我市拥有约1.38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海岸线全长730.64公里,其中海岛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海区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适的场所,也是我国发展海珍品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分三批公布了64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市有6个牧场列入其中。“我市自2009年起,建设了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等10处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和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还有多处被认定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省级休闲海钓基地或省级休闲海钓场。全市累计投资7.38亿元,礁体投放150多万空方。”杨红生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牧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休闲渔业等全链条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
万亩海上牧场年收益增加20%在崂山王哥庄的峰西海域,北起港东,横跨峰山、仰口,南至雕龙嘴,从2000年起通过建造人工鱼礁和增殖大型藻类,已经形成了超过1万亩的大型海洋牧场。岸边,是联排的古香古色的度假休闲民居;海面,是一望无际的蓝色碧波;水下,却是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自然栖息地。
据了解,该处海洋牧场是我市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场之一,依托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公司建设,“牧场”按照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由近及远布置了不同的“养殖带”:有适合海参、鲍鱼聚集生长的礁石、水泥预制件;有可以为海参、鲍鱼提供天然饵料的藻类养殖架;有螃蟹、海螺的聚集地;有大型的鱼类养殖网箱;还有野生鱼类的“乐园”——恋鱼礁,以及可供休闲垂钓的浮式礁。青岛龙盘总经理王金霞告诉记者,由于建设海洋牧场修复了生态环境,养护了海洋资源,他们的收益有了明显的增长。“2017年的野生鱼类就比前年多了,扇贝、海螺的销量也特别好,海参的出产量很大,给公司和养殖户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大致算下来,我们2017年的收益较往年要增加15%—20%。”
更有趣的是,随着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形成良性互动,许多海洋牧场都时兴起了垂钓活动。青岛龙盘2017年就投入了60个网箱,从单纯的生态养殖转为网箱垂钓,吸引了全国的钓鱼协会,全年垂钓者达上万人次。
在我市另外一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青岛市鲁海丰海洋牧场,同样营造出了丰富的“海底森林”。“六七年前,这里的资源可匮乏了,什么也钓不到,渔民在海边卖的也是小鱼小虾。”有钓友反映,“现在有经验的人,一个小时能钓几十斤鱼。”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出“泽潭模式”
“其实,以前学术界对海洋牧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也缺乏建设标准。”杨红生带领团队出版专著并制定了海洋牧场系列标准,针对近海海草(藻)床受损、产卵场消失等生态系统荒漠化等突出问题,创新了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在多个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他们的脚步几乎走遍了山东的每一处海洋牧场,近三年示范推广面积45.6万亩,经济效益55.75亿元。
“示范结果表明,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海洋牧场核心区多保持在一类水质,经济生物种类增加29%—46%,资源量增加2倍以上。”杨红生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他们创建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下,渔户平均年收入由5万元提高到11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
据了解,“泽潭模式”的诞生,是海洋科学家们携手企业,针对此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退化、渔民“一年赚三年赔”被动局面进行的重新布局。杨红生团队先在省内进行资源环境本底调查及空间布局立体规划,牵手省内的水产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作用,创新分层次立体生态养殖的“牧渔”模式;龙头企业作为核心,提供全产业链条的“保姆式”服务;渔民则变身合作社的“股东”和企业“职工”,在统一管理下进行“耕海”。通过合众科研、合众生产、多重分配,实现了“大渔带小渔”。
而改变养殖模式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生态环境。就在今年1月25日召开的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市海洋渔业局通报,2017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98.5%的海水水质符合优良标准。
从海洋牧场向海岸带生态农牧场跨越杨红生认为,我们的海洋牧场距离真正的绿色低碳、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海洋农业亟待第三次飞跃,向生态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迈进。而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式,我们应该从海洋牧场向海岸带生态农牧场跨越。”
在杨红生看来,建设海洋牧场不仅仅是为了打造“蓝色粮仓”,更是为了重塑健康海洋生态,那么着眼点就不该只是“海洋”,而是要控制陆源污染,减缓近海富营养化,提升海洋的自然净化和修复能力。据了解,海岸带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高度密集区和海陆物质能量交互区,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眼下海岸带陆海生态连通性受损严重,50%以上的滨海湿地已丧失,典型海岸带生境正在或已遭受严重破坏。
“近海富营养化加剧会带来什么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杨红生说,海岸带区域相对独立发展的盐碱地农业、滩涂养殖和海洋牧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把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网箱养殖等简单等同于海洋牧场建设,尤其不能为了经济效益盲目追求单一物种的大量增殖,要重视海洋牧场在提供生态廊道、庇护野生种群、调节流场和物质输运等方面的生态作用。”
杨红生建议,利用现代工程技术,陆海统筹构建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和浅海生态牧场。盐碱地生态农场将为滩涂生态农牧场提供优质饲料等供给,滩涂生态农牧场将为浅海生态牧场提供健康苗种等支撑,浅海生态牧场将为盐碱地生态农场和滩涂生态农牧场提供功能肥料等支持。通过“三场连通”,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充分体现,从而构建生态农牧业、精深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三产融合”的高效生态经济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科学评估海岸带承载力,发展海岸带农牧渔结合新范式,提高农作物和耐盐植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贝藻复合增殖、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发展资源与环境实时监测装备和预警预报平台,推进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全过程管理与创新发展。
一条产业链完整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产业体系,期待这个美丽的愿景在青岛这片蓝色土地上早日实现。(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