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内蒙古年度十佳法治人物(图)
12月4日,内蒙古年度“十佳法治人物”评选揭晓。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法治人物,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法治的魅力与社会的进步。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法治伴随人生,人生因而精彩。不论身处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善做善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他们是自治区政法战线的优秀代表,为百姓谋福祉,让自己的人生更闪亮。
文以载道,62年辛勤耕耘,学法、讲法、研究法,法律桃李满天下;正以修身,85岁老骥伏枥,己正、人正、能量正,正逢法治阔步时。
今年,在首届“内蒙古自治区法学、法律专家和法学人才奖”评选中,85岁的施文正教授荣获“内蒙古资深法学、法律专家奖”。1952年,施文正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去法院、监察部门一线实践,文革后回到司法部,取得了律师资格。1981年,自治区党委再次选调他到内蒙古大学参加法律系的筹建工作,从此,他便将教学科研和法律实践一肩挑。
施文正在教学上坚持改革,开设了蒙古地方法制史课程,他当时所在的内蒙古大学法律系,是全国最早设立合同法课程的法律系之一。在科研上他是学术带头人,较早探讨研究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首先提出了草原法制建设理论,两项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最近又在开拓社会法的研究。
1991年至2003年,施文正任内蒙古法学会副会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1995年至2009年,任呼和浩特市仲裁委副主任,参与工作至今。1999年,开始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筹建法学所,曾任所长,现为特约研究员。2001年起,担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顾问至今。2003年起,担任自治区政府法律顾问至今。为自治区的法治建设献计献策,精神可贵。
法学园丁—施文正
守望大戈壁,守望小哨所,守望蒙古包,守望胡杨、骆驼、阿拉善,青春闪光橄榄绿;不怕沙尘暴,不怕朋友少,不怕冷板凳,不怕无赖、罪犯、地头蛇,忠心为党为人民。
王慧成,武警内蒙古总队阿拉善支队副参谋长。入伍10年,扎根边疆大漠,坚持依法从严治警。他所在的中队党支部多次被武警总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中队连续8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3次。今年5月,他本人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
王慧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军队的规章制度,带领中队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在参加驻地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处置群体性事件、担负国际胡杨节安保等14次大型任务中,带领官兵配合公安民警打掉5个黑恶势力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缴获管制刀具300多件、枪支6把、子弹500余发,为驻地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遵纪护法、造福一方的典型,被驻地人民亲切地称作“守护神”。
有人说,阿拉善最美的是胡杨,它扎根大漠、无畏沙暴,永远守望着这片苍天般的美丽家园。也有人说,阿拉善最美的是穿着一身橄榄绿的武警官兵,他们就像胡杨,坚守在人烟稀少的大漠和戈壁滩。
驻地人民的“守护神”—王慧成
微笑的力量有多大?1600多件来信来访,百分百办结、百分百息诉—这都是从她的一张笑脸、一杯热茶、几句暖心话开始的。接访、下访、巡访,面对多年缠访的当事人,利益纠葛的案中案,她始终笑脸相迎。嘘寒问暖,一个个隐患被消除在萌芽期;促膝谈心,一个个矛盾被化解在最基层。她用22年的行动印证:真诚面对群众,群众就会回报以信任!
法里法外公正公平,强者弱者一视同仁,这是通辽市奈曼旗人民检察院控申科科长张承英一贯的工作原则。不管分内分外,张承英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从事控申接待工作22年,她清楚地知道,检察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说到底就是要在接待群众过程中,真正实现思想上的零距离、行动上的零距离和成效上的零距离。
如何在法律的刚性和人性的灵活之间找平衡,如何靠着不断地沟通、不断地调解,使矛盾尖锐、纠纷难解的当事双方握手言和,这既是一种高超的能力,更是断案的艺术。在张承英的努力带动下,奈曼旗人民检察院控申科连续5年获全区“文明接待室”、“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评为处理涉检信访问题先进集体。张承英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13年,她还被自治区评为“草原儿女赞”先进典型人物。
微笑控申接待员—张承英
宣传交通法,入村进校园。
蒙语好来宝,汉话顺口溜。
老人能听懂,小孩易认读。
一遍又一遍,不计寒与暑。
退休未退岗,普法不停步。
只为大家好,平安就是福。
普通一交警,名利两不图。
这就是名不图、利不图,只图平安快乐的格日乐图。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很多司机都认识一位叫格日乐图的老交警。他在公安战线上干了39年,临近退休,又主动申请调整了工作,从事交通安全教育和普法,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战斗在第一线。
格日乐图随身带有三件宝:交通宣传车、自己用蒙汉语编辑的法规章程图册、由法律法规编成的“好来宝”。格日乐图请了10名老年艺术团的志愿者到家里排练,编排了《交通安全快板》等10多套文艺节目,累计演出60多场。自编自演的《交通安全好来宝》在科右中旗电视台循环播放60天、180余场。
格日乐图还编写了2万多字的教案,把交通安全知识编成拍手歌、三字经。他先后被11所学校聘请担任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仅在2011年,格日乐图就跑遍了全旗3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法制讲座。同时还创建少年交警学校,不定期安排小学生们上路指挥交通,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强安全意识。
不退休的交通安全宣传员—格日乐图
她没有手指,却依然可以“握紧”当事人无助的双手,传递法律的温暖与信念;她没有手指,却能“抽丝剥茧”,梳理案情,彰显法治的力量与尊严;42年前的大火可以夺去她的手指,却夺不走她不屈的意志和火热的心。作为一名维权志愿者,她给予姐妹们的不仅是无私的援助,更让她们领悟到生命的顽强!
塔拉,在1972年锡林郭勒草原救火中,全身72%被烧伤,失去了双手,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伤残。她是一名残疾人,却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了大学,考取了律师执业资格证。在当事人眼里,她就是一个“绝好的倾诉对象”。在她眼里,当事人就是姊妹兄弟。从业30多年,塔拉办过近千件案件,件件都能让当事人满意。退休后,她担任了内蒙古妇女维权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维权志愿者。这9年时间里,她参与调解家庭纠纷,反对性别歧视,帮助下岗女工维权,守护着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正义。用坚强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爱心温暖着帮助过的每一个人。
塔拉还积极参与自治区妇女权益方面的立法论证,提出立法建议;深入农村牧区和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组织志愿者工作团,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她被自治区妇联评为优秀志愿者、三八红旗手,获得了第二届、第三届妇女维权贡献奖先进个人的荣誉。
知心大姐—塔拉
他是一位法官,30年受理2000多起案件,做到了零上诉、零改判、零重审、零超审限、零未结案、零错案。如果说,“零的突破”带给人信心、希望和更高的目标,那么,法官王存柱的“零未突破”则昭示着安全、安宁和对法律的忠诚!
王存柱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庭长,从事法官工作30年,有25年的基层办案经历,走遍全旗受理了2000多起案件,结案率100%,准确率100%。王存柱从不轻视小额案件,从不轻视困难群体,从不轻视当事人的任何权利。在王存柱心中,公正执法是他最高的追求。他常对年轻人说,判决关乎当事人一辈子,法官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案子。就凭这种认真劲儿,他办理过的案子件件都是铁案。
2010年底,王存柱担任巡回法庭庭长期间,有5起案子都是农民工追讨工资的。当时立案已经是农历小年了,然而被告却下落不明。街上张灯结彩,可农民工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看着衣衫褴褛、情绪激动的农民工,王存柱心里着急,四处打电话协调,借款20万元垫付了农民工的工资,让他们安心地回家过年了。将法理与常情常理及乡规民俗结合起来,为当事人着想,是王存柱办案的一个特点。
工作以来,王存柱获奖无数。连续20多年被杭锦旗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常怀爱民心 巧解纠纷事—王存柱
企业界的法律高参,律师业的翘楚成员。中国西部发展国际化律师事务所的成功模式,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经典。缜密的法律铺排,帮大型企业挂牌上市;严实把关布控,助重点工程审批立项。法律对自治区经济建设的“护航效应”,在她34年的不懈努力中日益彰显!
她就是我国西部律师业的领跑者—宋建中。
64岁的宋建中是内蒙古建中律师事务所主任,从事律师工作34年,用28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中国百强律师事务所。多年来,她率领团队为区内外20多家企业的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等项目,募集资金460亿元,为我区重大项目的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在做好本土企业法律服务的同时,她带领律师所走出内蒙古,走出国门,为外商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在世界各地开展对外投资、并购等法律事务。
宋建中被司法部两次授予“全国优秀律师”称号,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中国律师特殊贡献奖”,并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律师”,2012年被司法部评为“律师行业党员标兵”,被《中国律师》杂志称为“西部律师业的领跑者”。她还连续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律师”、“十佳律师”、“十佳执法标兵”等,被自治区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自治区统战部等五部门授予“自治区十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西部律师业的领跑者—宋建中
有纠纷,她是调解员;不懂法,她是讲解员;有困难,她是服务员;办手续,她是引导员;出了问题,她又是协调员。用法,平衡利益;说法,赢得民心。一切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为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1990年,吴燕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法律系,在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法院工作已经25年了。因为她的讲座深受欢迎,“吴燕说法”在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和矛盾多发的办事处先后挂牌,渐渐家喻户晓,成为包头市东河区的四大学习典型之一。
“是纠纷就能解决,只有没做到的工作,没有讲不明的事理。只有没找对的方法,没有平不了的纠纷。”吴燕在北梁棚改现场说的一番话,掷地有声。吴燕带领团队制定了北梁棚改工作服务方案,组建了法官小组。东河区人民法院抽掉了44名精干成员,成立了北梁法官工作站。吴燕和团队积极参与了风险评估,在制定北梁棚改征收方案中,配合棚改指挥部,就可能产生争议的条款,提出修改方案。对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处理、程序如何规范、矛盾如何化解等问题,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进驻北梁棚改区6个月,“吴燕说法”调处了750多件纠纷,仅60件进入诉讼,调解成功率达90%。吴燕把居民当亲人,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动迁人员掌握了方法,辖区矛盾得以化解,征收进度得以提高。
动情说法 真心为民—吴燕
谁说法律条文晦涩难懂?在他这里,法律就是诙谐的快书、幽默的漫画、动听的歌曲;谁说普法与时尚无缘?微博、微信、微电影,他的普法宣传已经进入互联网“微”时代。
在呼伦贝尔市敖鲁古雅猎民村,很少与外界接触的鄂温克猎民,却熟悉一个人—敖鲁古雅司法所所长高军。为了普法,他挂牌成立了根河市第一所法制学校;组建“148法律服务小分队”送法进猎民点,为猎民逐户建立普法档案;创作《人民调解法》快板词,绘制《故事新编》系列法治漫画;创作校园歌曲《法律,我们的好朋友》;开辟网络普法新天地,建立青少年法律QQ群“关爱明天”和根河市首个社区矫正群“阳光驿站”;开通“敖鲁古雅微博148”,创作“法眼看西游”等系列微博普法作品;开通司法所微信公众账号;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拍摄法治微电影《法雨无声润新蕾》和《老巴姨打官司》,革新传统普法模式。
红遍全球的鸟叔,改跳《普法style》;萌动天下的《小苹果》,爱上苹果更爱“法”—“普法达人”用他的“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般变化”,让法律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在网络上,高军也是非常火的普法名人,被网友们称为“最潮普法达人”。他将法理融入生活,为百姓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法、用法氛围。
普法“达人”—高军
知命之年,领导岗位,他从头开始学习心理学,只为让服刑人员成为正常人。安抚受伤的心灵,救赎沉沦的灵魂,神圣警徽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少一个惯犯累犯,多一位回头浪子,这就是他作为一名监狱医生最执着的坚守!
刘杰是呼和浩特第二监狱医院副院长,从警30年,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服刑人员改造第一线,为服刑人员防病治病。在监狱心理咨询矫治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年近50岁的刘杰毅然学起了心理学,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将医治服刑人员心灵作为自己的又一职责,对420名服刑人员进行过心理辅导,对82名服刑人员实施了个体心理咨询和矫治。为了提高服刑人员的文化素养,他还在监狱办起了“文化讲坛”。
对因病产生顾虑的服刑人员,刘杰耐心劝解,稳定他们的情绪;对行动不便的病残人员,他亲自到监舍问诊,把药送到服刑人员手中,看着他喝下去才离开。对有传染病的服刑人员,刘杰对其进行有效隔离,亲自护理、治疗,他说:“少一个人接触,就少了一个传播机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刘杰深知对生命垂危的病人来讲,一点血就意味着生命的重新开始。2000年以来,刘杰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累计献血76次,献血量达3400ml。今年4月,刘杰以“呼和浩特献血第一人”的身份,被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评为“最美青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