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也有大情怀——记坚持10多年做好事的“打工仔”王会明(图)
《弟子规〈泛爱众篇〉》云:凡是人,皆须爱;己有能,勿自私;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劝,德皆建;虽贵端,慈而宽。小学没毕业的王会明,肯定不知晓这些话,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时时刻刻契合着它们的精髓。
背会三字经不难,难的是如何遵循它。
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却能自发投身公益,坚持10多年不改初衷;一个靠打工维持生计的人,却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竭尽所能全力帮助。
他没有英俊的外表,甚至在交流时,还带着些许羞涩和木纳。然而,当详细了解了他热心公益的事迹后,你会深深地被他身体里蕴涵的正能量所震服。
他就是来自晋中市榆社县箕城镇三庄村,在太原打工的王会明。
一
1974年,王会明出生在三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但是他的童年并没有享受到身为家中独子应该享受到的宠爱,而是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4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因为还是懵懂少年,这次失亲之痛没有给王会明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两年之后,6岁那年,父亲修田整地时,不幸坠落深沟,落下残疾,不能再干重活。这次变故让王会明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小小年纪,就开始为父亲分担生活的重负。年纪太小不能下地干活,他就在家为父亲做饭。一次,他熬好了稀饭,在炕上边玩耍边等父亲回来吃饭。父亲回来后,他匆忙跳下炕准备给父亲盛饭。谁知,情急之下竟忘了稀饭锅就放在地下。他两只脚同时踏进了滚烫的稀饭中,被烫掉了一层皮。
“当时家里穷,没有条件医治,只是在家里简单涂点碘酒。半个多月才逐渐恢复,但是几个脚指头却变了形。”说着,王会明脱下鞋袜让记者看他变形的脚指头。
二
8岁那年,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幸运的是,在父亲的努力下,王会明像别的同龄人一样背起书包,成了一名小学生。但是,不幸的是,贫穷的家庭难以支撑他像同龄人一样顺利完成学业。只上了3年学,他便辍学回家。13岁那年,他开始为村里的人放牛挣钱,贴补家用。“那会,我一个人放着20多头牛,人没牛跑得快。就这样,受死了罪,一年才能挣20多块钱。”王会明明显不太愿意回想年幼时的生活。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是怎样赶着一个有20多头牛的牛群,日复一日地登高爬低。但是,王会明坚持下来了。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父亲一起撑起了他们那残破但却充满温情的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村里的人都对我有过力所能及的帮助,我能够长大成人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王会明告诉记者。村里乡亲们的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王会明的性格:对弱势群体抱有自发的同情心。这为他在以后热心公益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要照顾父亲,长大成人的王会明也只能靠务农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收入有限,生活颇为拮据,以致在本该谈婚论嫁的年龄,没有及时成家立业。
27岁那年,父亲去世,王会明失去了最后的亲人。
三
孤身一人,没有了感情的依靠,但是生活还得继续,王会明开始出来闯天下,寻找自己的生活。
28岁那年,经人介绍,王会明到长治市武乡县当了上门女婿。这让他心喜若狂,同时心劲十足。他开始四处打工,只为能挣得一个幸福的明天。
2002年,有了些许积蓄的王会明在榆社县城开了一家饭店。但是,这次初试锋芒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无他,只因自己同情心太“泛滥”。
“看见那些在街上流浪的人,我就叫他们到饭店吃顿饱饭。”王会明说,“我知道自己别的能力没有,但是不管顿饭于心不忍,毕竟自己以前也经历过困难,也有人伸出过援手。”就这样,不光贴饭,因为流浪人员的经常光顾,正常的客流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饭店的利润低,挣不到什么“大钱”,妻子开始心生抱怨,埋怨王会明不往家里拿钱。
2年以后,王会明的初次创业生涯宣告结束,饭店关了门。
四
2004年,苦闷彷徨中的王会明只身来到了省会太原来寻找出路。心有怨气的妻子连路费都没有给,坐上公共汽车后,他身上只有20块钱。除去车费,到太原后吃了顿饭后,王会明已经身无分文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下午6点,王会明坐在府东街劳动保障厅前的台阶上思索。这时,从劳动厅走出来一个中年人。见到王会明后问他:“你坐在这干什么?”王会明答道:“来太原打工,身上没有钱了,工作也没找到。”那人说:“你也不用在这坐的了,也到饭点了,吃饭去吧。”王会明跟随这人到了一家饭店,点好饭菜后,这人留下一个随行的人结账便离去了。“一盘饺子,一个火锅,还有一小瓶酒。”对那顿饭,现在王会明仍然历历在目。
美美地吃了一顿,王会明起身准备辞行。谁知,随行的人竟掏出2000元钱交给他,让他安顿好生活,说是刚才那人交代的。
“那时,在狄村租个房子才百十来块钱,2000块钱那可是帮了我的大忙。”王会明告诉记者,“安顿好住宿后,我就开始找地方打工。”
后来,王会明才知道,帮助自己的人是省劳动保障厅的一个处长,姓兰。
五
那个帮助王会明的姓兰的处长,也许不知道,自己的2000块钱,不但是对王会明生活上、物质上的援助,更是升华了他的灵魂。
从此,王会明在社会公益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采访中,王会明不断提及的一个词就是不忍心。也许“不忍心”和“同情心”本就是孪生姐妹吧。
王会明,之所以坚持10多年社会公益,痴心不改,就是因为这个七尺男儿的内心比别人更柔弱,更具有同情心。
一次,在太原火车站,王会明看到一个衣着单薄的小伙子,无助地靠在墙边,遂上前询问情况。原来,小伙子是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来太原后误入传销组织。眼下,虽逃出传销组织,却身无分文,回不了家。王会明当即带着他吃饭、找住处,并帮助他联系到了家人。
这是王会明在太原市做的第一件好事。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为白血病女孩捐款、送流浪老人回家、照顾病重住院的邻居……
六
段保保是忻州静乐县人,今年63岁了,老伴前几年就去世了,膝下也无子女,一直靠在太原打工维持生计,并且落下了脑梗的老毛病。去年2月份,他的脑梗病情突然加重,必须住院,每天高额的费用让平时没什么积蓄的他犯了愁。谁也没有想到,为他解除心病的是与自己无亲无故,同在太原打工的租住邻居王会明。
听到段保保住院的消息后,王会明立马赶到医院,一并带去了500元钱。另外,他还发动自己的工友为段保保捐款。不光出钱,王会明还主动肩负起了陪侍段保保的任务。喂水喂饭、唠家常,只要有时间,他就往医院跑。段保保对人说:“有时候身上难受,心情也不好,但只要和小王说会话,心情就会好起来。”
出院后,段保保和王会明成了忘年交。尽管他们在太原都是租住,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家,但是却成了堪比亲人的好邻居。
七
小羽是长治市沁县郭村镇元王村人,2008年8月,年仅6岁的小羽因长期身体不适到医院诊治,先后在沁县人民医院和省二院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听到这个消息,小羽父亲卫高才一下子蒙了。
小羽一家有4口人,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外出打工的收入,除去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一年下来能剩下1万元就顶到天了,这点微薄的收入肯定难以支撑小羽巨额的医疗费用。孩子化疗一次需要3000元左右,50天化疗一次,一年下来需要近3万元的费用。但是,听医生说孩子有80%的治愈率,再看着活泼可爱的女儿,卫高才和妻子还是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治病,挽救孩子的生命。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羽恢复得很好,可是他们却被第二次化疗的费用给难住了。正在卫高才一家人犯愁之时,王会明出现了。
王会明是从小羽姑姑处获悉他们一家的境况,及时送来了2000元钱。不仅如此,王会明还带上他们到省总工会申请了3000元救助资金。小羽得以进行第二次化疗。
一个陌生的叔叔为了自己,不但捐钱,还跑前跑后,到工会帮忙申请救助,这对小羽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无以为报的卫高才一家人给王会明送了一面锦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八
这么多年过去了,究竟帮助过多少人,恐怕王会明自己也说不清了。最近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在为一个家境贫寒,身患尿毒症的女孩到处奔波,以期能让女孩的治疗持续下去。他说,没办法,咱见到的都是可怜人,不帮他们一把心里过意不去。
我想,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往往,不见得王会明就会比其他人遇到的可怜人多出许多。不同的是,王会明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在时时刻刻关注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多数人的心已经麻木了,都在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吝啬着自己的同情心。
王会明是一个胆怯的人,和他说话,如果不竖起耳朵听,很难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他不善言谈,关于自己的事总是三言两语匆匆带过;当你夸他的时候,他甚至会脸红。
王会明又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承担起了很多自以为是的人都没有承担起的责任。他跑社区,争取爱心衣物,连续5年冬天在火车站向流浪人员发放;他硬着头皮带着求助人员到工会、报社寻求救助;他帮助身患尿毒症的下岗职工到原单位争取医疗费……
论经济条件,他只是一个“打工仔”;论受教育程度,他小学没毕业。可是,王会明却无愧于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