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过年 想念中国的年味
原本以为长长的12天欧洲6国游时间,竟然也迅速过去了。现在是意大利时间大年初二的22:20分,北京时间是初三早晨5:20分,这已是我们在欧洲的最后一夜。如果说不舍,那只是对假期的不舍,对新奇的不舍,对琳琅满目商品的不舍,对于欧洲,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的过客,比较而言,我们更十分惋惜错过了中国的春节,更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春节的团聚,与任何一次团聚都有不同的意义,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来欧洲之前, 当然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一直担心签证通不过,或者有什么其他意外耽误了行程。毕竟,到欧洲旅游是人生第一次。对于一个出生于农村的80后来说,吃过很多90后、00后想象不到的苦,小时候一直想象城市生活的模样,却不曾想象过自己能够走出国门。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要背着一周的干粮到镇上上学,这一周的干粮是玉米或地瓜面煎饼,再带一罐头瓶子家里腌的咸菜。能吃得起馒头的同学,已经是十分的令人羡慕。各家的咸菜也是不一样,有的直接是生的咸菜条,有的是咸菜丝加辣椒、香菜、香油拌一拌,有的家里日子过得宽裕一些,偶尔带的是用肉末炒的咸菜,那简直已经是土豪级别。
随着时间的流逝,仿佛不知不觉,生活却着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乡,已经没有人再把煎饼当主食,咸菜也成了饭桌上太过油腻后的调剂品,那些苦日子里吃过的东西,成了一种念想。
上了大学,找了工作,留在了城市。尽管现在的自己非常确信,未来的人生,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更多更加精彩的机会,一定能够去这个世界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欧洲之行来得如此快,还是有些惊喜。这要感谢工作的平台,感谢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让这样可以开阔视野的机会来得更快了一些。
曾经遥不可及 也会近在咫尺
第一次欧洲之旅终于成行。2月12日凌晨,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跃9500公里,13个小时后,飞机降落法国戴高乐机场。在黎明的薄暮中,一丝忐忑、些许兴奋,我们在内心热情地拥抱了巴黎:巴黎,我们来了!
我在我的QQ空间里,发了欧洲游的第一条说说:曾经遥不可及,也会近在咫尺,人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而这个时候,我的同事还在上班,我的家人正在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蒸煮煎炒、杀猪、做豆腐、熬肉冻……
兴奋冲淡了对中国年的感觉。巴黎圣母院、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巴黎协和广场、凡尔赛宫、卢浮宫……巴黎的建筑、巴黎的街道、巴黎的历史、巴黎的艺术、巴黎的咖啡馆、巴黎的超市、巴黎的红酒、巴黎的巧克力……一切都如此不同。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由时间,试图去体验巴黎的生活和巴黎的感觉,在街头咖啡店用蹩脚的英语要一杯咖啡,在随处可见的面包店买几个法棍面包和羊角面包,可无论如何,两天的时间太匆匆,临走的时候,有感而发了又一条说说:看遍了你裸露在外的风景,带不走巴黎圣母院一点钟声。
是啊,我们来了又走,法国人的文化、法国人的思维,法国人的情感寄托、精神内核,我们依然并不了解,并且,这里无法寄托我们的乡愁和乡情。离开法国的前夜,巴黎下了小雨,忽然就好想回家过年,一个人偷偷流了泪。
好在,酒店一般有wifi,同事在出发前还租用了一个随身wifi,可以供我们5个人连接使用,无论多遥远,还是可以跟家里人随时联系和沟通,终于体会到互联网拉近的距离。网络好的时候,可以通过微信或QQ跟家里的弟弟互相发一下图片,我发外面的风景,他发家里父亲和母亲炸着丰盛炸货的样子。这也是曾经的我和我们村,不曾想象过的景象。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能有一两台电视,那个时候演《杨家将》,有电视的人家夏天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周围邻居像看电影似的拥到人家院子里看电视。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
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远,年终于走了
我们原本还想着,在国外,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中国年味的元素。可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法兰克福、海德堡,从德国到瑞士、奥地利再到意大利,一点年味都没有。即使我们吃饭的中餐馆,也几乎体会不到任何的年味。大部分中餐馆的老板,都已经在国外很多年,可能是因为国外实在没有过春节的氛围,他们也就慢慢淡了。可是,我们旅游团里的游子们,却越来越想念家乡的味道、中国的年,尤其是在吃了几次国外千篇一律的面包、黄油、牛奶、果汁的早餐之后。干巴巴的面包,油腻却淡而无味的黄油,这样的早餐,吃一顿很新鲜,再吃就索然无味了。在中国,街头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饭店,在国外,看到最多的只是咖啡店。
大年三十儿的晚餐,在大家的要求下,导游帮我们协调就餐的中餐馆加了水饺,遥远的异国他乡,那一盘水饺,成了我们这一群中国人最期盼的年味。一桌一盘饺子,每人能吃上一个,再有剩下,大家就互相谦让,不好意思多吃。导游请大家喝红酒,饺子就红酒,这样的年三十,也是醉了。
团里有好几个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都是爸爸或妈妈带着出来旅游。想来很是幸福,我们三十多岁的人了,有人还是第一次出国,这些比我们小了那么多的孩子,却已经有多次出国的经历。不过,对于在国外过年,这些孩子似乎并不怎么兴奋。问郑州一个上四年级的小姑娘觉得在国外过年好不好,她说:不好!因为没有压岁钱。另外一个上初一的小姑娘也说不好,因为没法放鞭炮。
压岁钱、鞭炮,这些都是我们的年味啊。
大年初一的午餐,中餐馆也上了水饺作为“重头菜”。尽管吃上了水饺,可还是拼凑不起年的味道。大年初三,我们的旅程就将结束,团里的人开始计划如何在初七假期结束前再回老家一趟。初四下午两点半到上海浦东机场,如何转飞机、做高铁回一趟家呢?又是各种盘算。
上海到潍坊,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同事老徐计划从上海直接去趟滕州的媳妇家,初四下午两点半到达上海浦东,他要到虹桥火车站或上海火车站赶下午五点半的动车或八点半的慢车,做好两手准备,因为担心国际长途飞机晚点,动车可能赶不及。
我还是念想着回趟老家潍坊安丘。但要想初四能够到家,查了各种方式,高铁、飞机,却似乎都不合适。上海到潍坊的飞机一天只有一班,没有合适的。高铁需要到虹桥火车站坐,合适的是下午四点半左右的,到达潍坊要晚上近十点,而且,还非常可能赶不及。假如有幸赶得及,到了潍坊再回安丘、再回村里,即使哥哥开车去接我,也要折腾到凌晨。先飞青岛再转动车到潍坊?浦东机场没有合适的飞机,只有到虹桥机场,赶到虹桥搭上飞机到青岛,再到青岛火车站,坐上合适的火车,再到潍坊,那应该也是大半夜了。
以前,在京沪、京广没有动车之前,上海到济南或到青岛、到潍坊,那都需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只需要不到一半的时间,速度提升已经够快。可是,关于回家,我们还有更高的希冀。
意大利罗马,这里夜已深。中国时间应该已是早晨7点,春节还在继续。而我们,也将于天亮之后,再吃一顿西式早餐,在罗马走马观花之后,踏上回家的旅程。
后续:发稿之前,罗马的西式早餐已吃完,我们开始了罗马的行程。同时家里的弟弟也帮我订好了虹桥机场18:16分飞青岛流亭机场的飞机,哥哥决定开车到青岛接我 ,大概初四晚上十点,我就到家了,还能过上年。
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保存完好,美轮美奂,可惜只闻钟声不见守钟人。
在巴黎街头,要一杯咖啡,品味一整个下午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