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下管廊建设调查:1亿元/每公里的成本为何无法阻挡城市决心?
日前,山东省提出5年8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未来5年,济南市将新建经十东路、港西路、飞跃大道和工业北路等4条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会比目前的15.35公里增加49公里,总长度将比目前增3倍。
这个举措将大力解决山东各城市的“马路拉链”的问题,“城市看海”也将大幅度得到改善。
就像李克强总理说过的,“‘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地下管廊打通山东城市脉络
近日,《齐鲁周刊》记者采访了济南二环西路地下管廊建设负责人范天东。二环西路综合管廊是目前济南市容量最大、技术最复杂、先进化程度最高的综合管廊。范天东介绍“二环西路管廊于2013年6月实现主体竣工,后期进行了管线设备的安装,现在已经投付使用。”
提及管廊的造价,范天东告诉记者,“二环西路的管廊总长六公里,土建造价约三个亿,包括安装部分每米约57000元。”
这个造价低于中国建设地下管廊普遍水平。滕州市的地下管廊,长21公里,总投资11亿元,平均每公里投资高达5400万元,而这也仅仅是地下管廊建设的普通标准。
事实上,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耗资巨大,每公里成本高达8000万到1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为何无法阻挡各个城市建设地下管廊的决心?
范天东介绍到,“虽然建设地下管廊一次性投入很大,但是后期获得的效益是巨大的。管廊的设计寿命是50年,50年之后经过鉴定,加固维护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所以分摊到每年,总体成本更为划算。”
分析以往建设经验能够发现,由于综合管廊具有承载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城市道路开挖、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延长市政管线寿命、节约地下空间资源、预留发展空间、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等突出优点,与直埋管线建设方式相比,地下管廊的优势显而易见。
全国各地大力建设地下管廊和国家出台的补贴政策也分不开。
根据财政部2014年12月26日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中央财政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从2001年建设泉城路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后,济南市又陆续实施奥体片区、旅游北路、二环西路管廊工程建设,合计15.35公里。
未来5年,济南市还将新建经十东路、港西路、飞跃大道和工业北路等4条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会比目前的15.35公里增加49公里,总长度将比目前增3倍。
将建的4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中,经十东路综合管廊长14公里,港西路综合管廊长5公里,飞跃大道综合管廊长8公里,工业北路综合管廊长22公里。而目前,济南市内最长的综合管廊还是二环西路综合管廊,总长约5880米。
未来济南将新建的地下综合管廊,有3条长度会大大超过二环西路地下综合管廊。较短的港西路地下综合管廊也仅比二环西路地下综合管廊短800多米。西起电建路,东至东绕城高速的工业北路地下综合管廊,在长度上则将成为是全国第一,全长达到22公里,它的建设很可能结合北园高架的东延而率先进行。二环东路至港西路的经十东路地下综合管廊则将成为济南第二长地下综合管廊。
目前山东省13个城市已建管廊里程227公里。列全国第一,其中,长达30公里的日照北京路为山东首条地下管廊,青岛高新区投资10亿元的国内规模最大管廊正在加紧建设,此外青岛红岛开发区、威海东部新城等正在进行整建制区域管廊建设。因先进化程度最高被誉为“全国第一地下管廊”的济南二环西路地下管廊,建成部分将确保50年不用开马路拉链。
一个外科医生的管廊提案
“建议在我市基础建设的同时开展地下管网建设。沿城市道路下构筑共同沟,将各种管线集约化,采取共同沟的方式敷设,不仅有利于各种管线的增减,还有利于各管线的检修维护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模式。”这是两年前,周迎潮提出的关于城市管廊建设提案的一段内容。
周迎潮,济南市天桥区天桥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农工党天桥区总支副主委。
2013年,他在济南市委员会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我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中提到:“在济南,市民早习惯了隔三差五道路被‘开膛破肚’:今天是下水管维修,明天是通讯光缆铺设;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浆……。去年开挖埋水管,今年开挖埋电缆,不知有完没完。”一句百姓的抱怨,反映出我市几十年来沿街满地开挖铺设市政管线的现状。
如何解决管线问题,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唯一的办法。
地下管廊就像城市的“血管”、“神经”,更是城市功能的“生命线”。建设地下管廊就是要打通城市地下脉络,“让血液流进来。”
缺了这根“血管”,城市就不能正常高效的运行。周迎潮坦言,挖掘道路进行管道铺设给市民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我的一个同事,本来单位到家的车程只有20分钟,结果修路的时候,7点出家门,9点还堵在路上。”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问题专家刘会忠对媒体表示,重地上而轻地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导致管线维护时频繁出现“马路拉链”现象,还危及到城市安全。“最根本的问题是涉及城市安全,(地下管线铺设不合理)经常引发城市灾害,比如,道路塌陷、爆管事故、高危管线的爆炸。让我们感觉脚下埋着‘火药桶’。我们统计过,全国每天发生的管线事故不下10起。”
周迎潮举例说,他每年都能收到因为铺设管线修路而受伤的病号。“白天上班的时候路还好好的,晚上下班天色一黑,稍不留神就掉进坑里。坑哪来的,修路挖的。”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中国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基础市政管线里程长达190万公里。绵长的地下管线如同城市“神经中枢”,承载着重要功能。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管理规范,隶属不同经营主体的管线普遍“各自为战”,令城市地下空间杂乱无序。
周迎潮反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暴露了城市发展的短板。这种“跛脚”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引发了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和反思。
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国内一些城市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
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政府投资22亿元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已经投入使用。横琴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康洪对媒体表示,“管廊建成后,可以有效提高管线的使用寿命,方便管理,实际是为各个管线单位提供了优质服务,可以收取相应的租金或者服务费。地下管廊也就变成了一项优质的城市资产。根据我们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来看,效益是非常好的,有望在8到10年收回投资成本。”
据统计,今年已有69个国内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80亿元。
未来的智慧之城
2013年,周迎潮的提案报上去之后,得到了许多职能部门的答复。“许多职能部门给我回复这个问题,但他们各自为政,互相是平级单位。谁也不能统一协调,统一规划。”
如今,周迎潮的愿景终于有希望实现了。
作为各种管线之“家”,地下综合管廊在德国已有逾百年历史。
德国最早的地下综合管廊于19世纪出现在北部城市汉堡,后来在前东德地区较为流行。德国建筑研究所数据显示,前东德建造的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超过400公里。
前东德城市耶拿的第一条综合管廊建于1945年,内置蒸汽管道和电缆,以更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如今,耶拿共有11条综合管廊,通常在地下2米深处,最深的一条位于地下30米处。这11条管廊中,8条归耶拿市政设备服务公司所有并经营,两条在私人投资者手中,一条属于一个科技园区。
耶拿市政设备服务公司技术总监贝恩德·海涅曼介绍,管廊建造时需考虑到土壤、湿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同时,防火、通风和逃生通道等设施必不可少。
范天东告诉记者,中国在建设管廊的过程中,除了要借鉴国外经验,还需要结合本土的基础条件。比如说济南,地下水的问题是管廊建设的重中之重。“济南的地下水丰厚,在施工过程中是比较大的技术难题。结构的防水要求也要高,因为管廊基本上是泡在水里的。”
范天东还表示,“建设地下管廊的过程困难重重,但是实现大规模形成联网式的地下管廊系统,技术上是可以达到的。”
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势必带动相关产业经济。
有关部门测算认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牵扯社会资本投入,带来的公共产品和基础建设投资不可小觑。如果每年能建8000公里的管廊,每公里1.2亿元,就是一万亿投资。如果加上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拉动经济的作用更明显。利用综合管廊建设拉动投资、增加GDP,可谓加强地下管廊建设的一笔精明账。